五常大哥的菜摊子,芹菜、菠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
闲林大姐的菜摊子,她家的大蒜,洗得还蛮干净。
沿着西溪路一路往西,就到了留下。留下有一个蛮大的留下农贸市场,今年6月开始,市场开始提升改造。上个月,整个市场5000多平方米的柜台、地面、下水道都改造好了,昨天,专门去逛了一次,果然干净。
只是,有几位拎着竹篮子,一看就是留下本地人的大姐,到了菜场东门口,怎么不往里走呢?她们穿过东门,拐弯,直直地往菜场后头走。我跟过去看,哎呀,菜场后面还搭了个棚,里面卖鱼卖虾卖菜的都有,热热闹闹。只是没有菜场里放得那么规整,也没有很正经的摊位,塑料袋、泡沫板摆在地上,菜就放上头。
抬头看,棚顶上挂了个牌子—临时摆摊区。
出了土坑,水龙头里随便冲一下就拉到菜场。青菜好一些,拿把小弯刀,蹲在地上,一棵棵割过去,割一棵就往袋子里扔一棵,还蛮干净。
不过,来这里买菜的人,倒不介意这点泥巴,甚至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五常大哥说,菜场里芹菜卖两块多一斤,他家的芹菜露天长的,个头比人家小,但是最自然不过,卖四块一斤,也有不少回头客。
闲林大姐跟着在一边点头,说:“这里生意蛮好,很多人专门赶过来买土货。”
下渚湖小鲫鱼活蹦乱跳
土鸡蛋几乎家家都有
临时摆摊区里走了一圈,东家有地里刚挖出来的新鲜蔬菜;西家有据说是下渚湖里捞上来的小鲫鱼,有大有小,在脸盆里活蹦乱跳;还有留下本地的两位阿姨,摆了小摊,春卷现做现卖。要说家家都有的,可能是土鸡蛋。有的摊上多一些,放在脸盆里;有的少一些,干脆就找了只大碗放放。
打听了一圈,买菜捞鱼的都是住在留下一带的农民,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些地,种多了,吃不了,就带到这里来卖。就像五常大哥,他自己的“主业”不是种菜,而是养本塘甲鱼,足足承包了两百多亩池塘呢。
养甲鱼,一年里最忙的是五月到十月,其它月份,甲鱼不吃不喝睡大觉,他也就跟着闲了下来。可是又闲不住,就沿着池塘边,种了十几样菜,都是饭桌上常吃的,青菜、白菜、黄瓜、西红柿、萝卜什么都有。还养了两百多只鸡,正好用养甲鱼拉的网网起来养。200多只鸡天天下蛋,家里吃不掉,就拿到市场来卖。
”还有100多只呆头鸭,现在还早了点,等到快过年了,来找我买鸭子做酱鸭儿的,不要太多哦。”五常大哥有些得意。
这些小鲫鱼,老板说是从下渚湖里捞的。
传说专卖下渚湖鱼的夫妇
可惜昨天没碰上
留下农贸市场的负责人陈宝法说,附近农民在这里摆摊卖自家菜,算是老传统。菜场改造以前,摊子就摆在马路边,有点乱,老板们日晒雨淋的也很辛苦。改造以后,专门在菜场外搭了个棚子,条件就好多了。菜场每天会收取一点清洁费,当天菜卖得多的三五块钱,少的就一两块钱。有些上了年纪的,像两位卖春卷的阿姨,就免费。
不过,临时摆摊区里卖菜没有时间表,一般来说,早上六七点,或者中午一两点,来摆摊的会多一些。但要具体到每一天,菜老板们来不来、几点来,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五常大哥也是这么说:“来卖个菜,也就是几年的老朋友大家凑一起,聊聊天,要是家里有事啊,或是天气不好什么的,就不来啦。”
聊着菜场里的各种事,陈宝法忽然问我:“有对夫妇,在下渚湖附近承包了条河,捞了鱼就来这里卖,有好几年了。买过的都说他家的鱼没有泥腥气,特别好吃。你碰到没?”
我摇摇头,陈宝法笑着说:“你看吧,他们就是这么随性,碰不碰得上不一定呢!”
我暗下决心,过两天再来这里,找找这对夫妻,买两条鱼,或许还能找到别的本土好菜呢。
五常大哥的萝卜上还带着泥巴
早上下地去挖中午12点开卖
拎着竹篮的留下大姐,和菜老板很熟络的样子,走进来价都没问,就称了两斤小青菜。我问她,这里的菜摊,和菜场里头的有什么不一样?
大姐说,这里都是附近农民自家种的菜,来这里买就是图个新鲜、本土。菜老板也热情地接话:“我们都是这一带的农民,我是五常的。我旁边这位大姐,是闲林的,摊上的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
五常大哥的菜摊上,樱桃红的小萝卜、红嘴绿鹦哥的菠菜、绿莹莹的芹菜、白白胖胖的大白菜,还有蒜苗、小青菜,时令的蔬菜基本都有。不过,这些菜的卖相,看起来不如菜场里的干净,有些还带着泥巴。
五常大哥说,他们天一亮就下地去摘菜。这两天,霜很厚,白白的一层,像下过了雪一样。一般从早上五六点开始摘菜,然后把菜装到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泡沫箱里,草草吃几口饭,就往留下菜场赶。
一路骑电动车,他要戴上最大号的皮护膝,从大腿中央一直裹到脚脖子,才能防寒。
五常大哥差不多每天12点开始卖菜,这已经是很快很快的节奏,哪里还有工夫一棵棵菜仔细地去洗。像大蒜苗,就拿个铲子,一棵棵挖出来,水里冲一下;白萝卜、红萝卜、芹菜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