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急转直下是在去年,大众眼中“高高在上”的银行突然变成了弱势群体——内部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外部又要面对余额宝们的分流。当老年人都跑到银行询问有没有余额宝买的时候,意味着银行给的那点利息的诱惑力已微乎其微。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所有银行都在“存款保卫战”中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推出自己的宝类产品等。结果呢?迎来了十多年来首次季度人民币存款下降。
看上去确实有些英雄迟暮的意思。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竞争市场下,躺着赚钱这种事本来就不可持续。
与国内银行一样,美国银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遭遇到了存款危机。它们的对手就是宝类产品的内核“货币基金”,这场战役一度把银行的存贷利差压缩到1%以内,算上各类成本,每办一笔贷款可能是亏钱的。仅1981年,有81家储蓄机构破产。当然,幸存下来的银行很快都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新手段。到1982年,美国国内银行的数量又上升到250家。
三十年后,这段历史重新在国内银行身上上演。在三季报中,几乎所有的上市银行都提及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布局,个别布局较早的更是尝到了“大甜头”。比如,平安银行就依靠着直通银行、微信银行、口袋社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吸金。
三季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5081.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93%。其中,公司存款12619.50亿元,较年初增长25.53%;零售存款2462.29亿元,较年初增长16.33%。
去年躺着的银行被逼着站起来还击,结果被残酷的现实和对手一拳击倒,好在多数银行只是皮外伤,还是能依靠长年积累下来的优势重新站起来。当然想要重新掌握主动权就得出些新招式,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倒地不起。(梁应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