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澳大利亚《澳洲人报》报道,在维多利亚州西部,有大约50位奶农已经签署协议,要将他们的农场卖给一家中国乳制品企业,价值4亿元。这50个农场一共有9万头奶牛,每年产奶量为5亿升,这家企业还计划在维州西部建设新加工厂,这些工厂将加工并向中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出口价值7亿元的优质婴儿配方奶粉。除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奶价的内外倒挂,或许也是众多乳品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的原因之一。
此外,宋昆冈也在乳制品工业年会报告中建议,国内生产、消费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高企的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产品要尽快放弃,转向更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去年10月,仿佛就在一夜间,便宜的袋装常温奶在全国消失了。很快,伴随常温奶消失的,是各大品牌牛奶价格节节上涨。中国的消费者发现,“奶荒”来了,各地的鲜奶收购价一路攀高,浙江的鲜奶收购价曾经卖到6元/公斤。
仅仅一年之后,生鲜奶的收购价格却又大幅下跌。据媒体报道,国内北方产区如山东、青海等地的生鲜奶收购价,甚至已经跌到2元/公斤,有养殖户称,生鲜奶已经比市面上一些中档瓶装水便宜。
不过,相比北方产区散户养殖,浙江地区的鲜奶价格虽有影响,但相对平稳。而需要面对的现实是,随着全球奶价的下跌,大量进口奶粉进入国内,一年间“奶荒”已经逆转成罕见的“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