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军团”引发的混战 银行“拥抱”互联网金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9-30 08:53   

“宝宝军团”引发的混战 银行“拥抱”互联网金融

比尔·盖茨有一个著名预言:“传统商业银行如若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2013年,互联网金融利剑出鞘。顷刻之间,现金管理市场狼烟遍地——不仅“BAT”(百度、阿里、腾讯)相互之间频繁地用高收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吸引资金,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亦加入了这场战争。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模糊了金融边界,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纷纷介入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毫无疑问,各个互联网金融主体都身怀独门绝技,相互之间不仅良性竞争,也优势互补。

传统的金融业“大佬”银行,在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心态也是有所起伏,从最初的稍显“傲慢”,到最后的积极应战,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

来自银行业的傲慢与偏见

余额宝的出现,可以说是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余额宝”出世之前,国内的理财市场几乎被银行垄断,银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在“余额宝”诞生之初、规模尚小之际,大部分银行业内人士对其的态度可谓“傲慢”。

那时大部分银行从业者认为,银行的产品与客户定位和互联网金融是有区别的,与“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理财”属性不同,银行的客户更为稳健,分层亦相对更高端。

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3年10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当月储户存款流失严重,共计减少8967亿元。大量储蓄存款流向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而与此同时,“余额宝”的规模也急剧膨胀。从规模为0到100亿,“余额宝”用了一个月时间,从100亿到500亿,只花了2个月时间,然后是半年之后的1800亿,最令银行后背发冷的是,从1800亿到2500亿的规模,余额宝更是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

情势还在恶化。

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伴随着流动性的紧张,市场的资金利率持续高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也因此不断水涨船高。春节前的最后一周,当1月22日微信理财通首发上线,不仅客户量巨大导致了网络“塞车”;超过7.3%的年化收益率更是在一天内吸引了8亿多元的资金。

货币基金属性的支付宝、余额宝们横空出世、迅猛发展,直接动摇了银行的三大主体业务根基——储蓄存款、资产业务和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对银行来说,再不改变,就真的晚了。

一场来自银行的“自我救赎”

其实,传统银行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某国有银行私人银行部负责人坦言,互联网金融和银行,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余额宝推出之时,瞄准的群体是银行的中小客户,对于这些互联网来说,因为监管层反应还没有那么及时,所以他们可以做很多银行做不了、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情,不是因为看不起这些客户,而是套在银行身上的条条框框太多,稍越红线,就会面临重罚。”这位从业人员说得颇有些无奈。

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的门槛,就把众多零星散户拦在了门外,等于把这些数量庞大的客户拱手让给了互联网金融,同时也将银行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当然,银行也不可能让宝宝军团肆意攻城略地。终于,在互联网金融的倒逼下,银行被裹挟进来。

2013年12月,当余额宝风头正劲时,平安银行已低调地打响了银行界对抗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枪”——“平安盈”系列产品,成为银行业对抗余额宝的领军产品。

“平安盈”的结构设计其实和余额宝类似,银行客户可以将其闲置资金购买南方基金旗下的货币基金,而且赎回资金实时到账,从而在不影响资金流动性的条件下,让客户享受到高出活期存款收益多倍的超额收益。不仅如此,余额宝的“草根理财”方式也同样为“平安盈”所用,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较高的门槛不同,“平安盈”可实行“一分钱”起购。

进入2014年,交行推出了“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工行浙江分行也联合工银瑞信推出了“天天益”业务。

此外,在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后,银行试图以理财资管计划为突破口,尝试发行银行版“类货币基金”。据了解,大部分银行准备推出的理财资管计划,与目前的基金产品颇为相似。与现有的产品有预期收益率的表现形式不同,这类理财产品更类似公募基金,不仅会定期披露净值、托管费用、管理费用及报表报告等信息;而且也可以同基金一样进行更为灵活的申购和赎回。

另外,把客户挡在银行门外的“5万元”起这个门槛可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打破。已经有银行在研发开放式的净值化产品,一旦成功,产品的门槛或可能大幅降低,虽然没有办法低到“1元起购”,但百元、千元的门槛,还是会得到普罗大众的认可。

银行一定要“拥抱”互联网

在2008年时,马云在一次企业领袖年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当时,他放出豪言,3年后必将改变金融生态。

虽然,最后这场变革比马首富预期的晚了2年多,但影响力之大,也是远超预期。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专门写过一篇分析文章《互联网金融刺激下的银行蝶变》。

马蔚华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挑战,体现在商业模式与思维方式上。在商业模式上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如何发挥平台与流量的作用?如何注重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在商业思维上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客户体验至上、开放包容和平等普惠。

信息不对称性的逐渐弥合,已经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中介费用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只要摄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从理念、体制、机制、流程、考核、产品和文化等方面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商业银行就不会终结,反而会借助互联网实现新生、实现蝶变。

而银行在这次生态的改变中,得到了远比失去那些存款和客户更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互联网思维”。

马蔚华在《互联网金融刺激下的银行蝶变》中是这样说的: “互联网思维”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它打造了多么精妙的互联网产品,而是它就如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样,虽然开始只是少数艺术家与匠人对文学、艺术、建筑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辨,但是这种思维的核心最终被扩散开去,影响了经济、宗教、政治乃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颠覆了整个时代。

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只有加快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自己、改造自己,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在此之前,银行的线上支付的支配权旁落,主要就是在于这些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创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方便地为客户服务,而相比之下,银行恰恰欠缺这种接地气的姿态。

互联网与银行的“拉锯”战

将衍生出更丰富的产品线

目前,相比正在发力的银行“宝宝”,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宝宝正被一点点地挤压生存空间,此消彼长的状态表明,这将是一个长久的拉锯战过程。

不过,微妙的是,与之前“谈宝色变”相比,现在的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却是“亦敌亦友”。为了拉拢客户,各家银行也使出浑身解数,调高自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收益率普遍在5.5%左右,不少投资者重回银行“怀抱”。而互联网企业也凭借着其创新的基因,正在不断将金融产品以“互联网思维”重新生产再加工,改变客户对金融产品刻板的印象。

这其实是个积极的信号。目前,在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释放积极信号后,对于银行加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金融机构会采取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管竞争如何激烈,可以预见的是,金融创新的火花将时时闪现,无论你是草根阶层,或是各个私人银行的“座上宾”,以后可以获得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肯定要比现在多得多。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洪叶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