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四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7-26 06:21   

上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四成

一边是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回落到5%以下。另一边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高的能达到10%以上。作为普通投资者该选择哪一个?

随着市场资金面逐步宽松,原本扮演“资金池”角色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归合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而从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据来看,未来要转向资管计划的银行正在加大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研发和发行力度。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今年上半年2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136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环比大幅上升40%,同比增加42.4%。

不过相比存在“刚性兑付”潜规则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选择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得承受其带来的风险,这是投资者首先得考虑清楚的一点。

非保本产品发行量大增

从收益类型来看,上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浮动收益类为主,共发行1150款,占比达84.06%;其次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为160款,占比11.7%;保证收益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仅58款,占4.24%。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发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长期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类产品为主,其中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超85%。虽然上半年这种格局依然没有明显改变,但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大增125%。

“发生这种状况,说明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增加,让投资者不再一味关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还能有机会参与沪深300指数、外币理财等领域。”杭州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说,“另一方面,银行这么做也是在做身份转换的一个尝试。”

去年以来,银监会接连发文,禁止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开展“资金池”业务。银行资管计划很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下一站。简单来说,银行资产管理相当于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银行,由银行直接代为理财。投资者在享受高利率的同时,还要承担破产的风险。

这和目前结构性理财有很多相似之处。银率网分析师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仅靠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所以,各家银行都会不断丰富产品线,将有更多的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下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依然会保持增长。

实际收益率竞争力依然不够

不过,从实际收益的情况来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依然无法打动投资者的心。今年上半年,到期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远高于5%,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并未达到5%。

从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与平均实际收益率的差值来看,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差距最大,其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8%,但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3.4%。差距最小的是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产品均实现其最高预期收益率,平均实际收益率达5.36%。在未到预期收益率的8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也是主要以挂钩股票和指数的产品为主。

一般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一旦投资者在购买时没有判断正确投资标的未来的走势,则很可能在期末收获“零收益”或者“负收益”。

相比中资银行,外资行更愿意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一是外资行对衍生品交易比较熟悉,二是结构化基础化资产可以转化为存款,所以外资行相对更愿意用结构性理财产品来拉高业务。

一位银行理财经理认为,结构性理财对理财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想要出现比较稳定的较高收益率困难很大,“有些银行仅仅是给产品冠以结构之名;其最终收益率主要还是来自货币资产的投资。”

信息披露遮遮掩掩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率更低。以2014年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的披露率来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为68.91%,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低于35%,超过65%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未披露。

银率网分析师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偏高,在产品营销时较为有利,但该类产品的实际收益取决于挂钩标的走势,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收益波动幅度较大,这与很多投资者心目中银行理财产品“稳保收益”的印象差异较大,一旦最终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投资者就认为产品是有问题的。

“在这样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为了自保声誉,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要么完全不披露,要么选择性披露产品信息,即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好的产品公开披露,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差的产品则不披露。”

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

自2006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投资者因为到期未获得满意的收益率或者损失了本金和银行起争执的事情。

一方面是银行的销售经理出于业绩考核压力,通过夸大收益、回避风险的营销手段诱惑投资者,令没有相关知识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选择了不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另一方面是投资者自身在选择产品时,没有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没有充分意识到产品的风险,或明知有风险,但出于对获取高收益的侥幸心理而忽略风险,当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时,会暗自庆幸投资成功,当产品出现亏损时,就开始投诉银行,走上维权道路。

理财专家建议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在看到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也要看到最低预期收益率,两个收益率水平都有可能是最终的收益水平。

其次,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由于市面上非保本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正在上升,需要额外注意资金的安全性。目前不少中资银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基本都引入了保本条款,虽然写着“保本”,但不少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只保90%的本。

第三,投资者要有一定的与产品挂钩标的相关的投资经验。不要光听银行业务经理推销,自身也要对未来一段时间挂钩标的的走势有个基本的判断,不要只听业务员的推荐。从这点上说,投资结构性理财是需要一定门槛的。

此外,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梁应杰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