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无它乎”的联想
2025-05-24 09:51:10杭州网

今年是蛇年,年前收到朋友寄送的挂历,红纸上写着四个字——喜见升卿。上网查了才知道,“升卿”就是戴着冠帽、头巾的蛇,见记于敦煌遗书《白泽图》:“山见大蛇着冠帻者,名曰升卿,呼之吉。”这大概是与蛇有关的最宁静、最吉祥的一句话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怕蛇的,就连我们常用的祝福语“金蛇狂舞”,细想一下那场景也还是有点心慌的。

不只我们怕蛇,我们的祖先应该也是怕蛇的。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东汉人许慎,就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候语——无它乎?他解释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即古蛇字。远古时代,草泽林莽,蛇很多,人们住在山洞或草屋里,常被蛇伤害,所以见面时都会先问候一声:没遇见蛇吧?

蛇太多,怎么办?本能反应肯定是远离或捕杀。我小时候住的职工宿舍区,周围草盛树茂,蛇自然很多,父母早早教会我们走夜路或去捡柴、拾麻栎果时,要随手找根竹竿或树枝在前面来回扫打,目的就是“打草惊蛇”,让受惊的蛇快点离开,两不相害,这就是“远离”。

至于捕杀,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宿舍区来过师徒两个职业捕蛇人,和宿舍区的居民了解过情况后,师傅去野外找蛇,小徒弟则负责在家里找。徒弟很快在一家的柴房里抓到了一条,迎来了围观孩子们的惊叫声和崇拜的目光。小徒弟得意了,抓到第二条蛇的时候本可以将蛇一下子套进麻袋里,他却抓着蛇尾甩着给我们看,结果被蛇反咬了一口。他师傅急跑过来给他喂药施救。命是救回来了,师傅的暴骂也是免不了的,小徒弟红着脸低着头,灰溜溜跟着师傅走了。

奇怪的是,中国人对蛇的态度非常暧昧。人们害怕、厌恶蛇,但又不会像对待老鼠、蟑螂那样决绝地打杀,很多时候,甚至还非常地恭敬。母亲说她小时候就在大谷仓里见过盘在米堆上的蛇。谷仓最怕老鼠,而蛇吃鼠,蛇因此就成了谷仓的保护神,大户人家都会在谷仓里养几条蛇,像神一样供着。甚至在我们小时候,父母还会叮嘱我们,看到进屋的蛇,不要驱赶、打杀。他们相信蛇进家是吉兆,预示着家宅平安、财富即将到来。但家里有蛇,终究让人害怕,所以要和蛇讲好话,让蛇理解人的害怕,然后用温和的方法“请”它离开。

中国人把始祖神伏羲和女娲都描绘成了人首蛇身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这是远古民族的图腾信仰,人们相信自己这个族群是始祖母亲与某种动物神繁衍下来的,或者这个动物神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一直守护着这个族群的繁衍生息,这个动物神就是他们的图腾。福建简称“闽”,许慎解释:“闽,东南越。蛇种。”这个“种”字,与图腾其实是一个意思。那么,蛇曾是我们的图腾吗?

应该是的,至少曾是某些部落的图腾。良渚文化的黑陶上常见密集的蛇纹图案。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不同部落的图腾也逐渐整合出了一个龙图腾,这个“龙”由鹿角、驼头、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虎掌组成,最鲜明的特征仍是蛇身。

先民以蛇为图腾,有个看起来很幼稚实则颇合情理的逻辑。生活环境里蛇很多,蛇会伤害他们,这让他们很害怕,但避又避不开,捕又捕不完,斗又斗不过,于是人们灵机一动想出个好主意——我认你当祖宗!我们是你子孙,你总不好伤害我们了吧!古籍记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也是这个逻辑,通过文身把自己弄得像水中的蛟龙(也就是水蛇),他们相信如此一来,行舟捕鱼时碰到蛟龙,蛟龙不仅不会伤害他们,还会把他们当作子孙加以保护。

在“无它乎”之后,还出现过一个“无恙乎”的问候语。相传恙是一种毒虫,《风俗通》即称:“古者草居,多被此毒,故相问劳曰无恙。”这其实反映的是农耕民族聚族定居后,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带来的蚊蝇丛生和传染病高发的问题。

当村落不断聚集成城镇后,农民不仅要种出自家的口粮,还要有余粮提供给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下,这一点很难保证,缺粮因此成了常态,于是人们碰面时的问候语自然就成了“吃(饭)了吗?”

想想真有趣,几句问候语,就帮我们解开了人类发展史中的N个密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俞为洁    编辑:郑海云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当AI遇上体育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批浙江“智”造“圈粉”无数中东欧国家消
    保障银龄网购安全 推进老旧小区电梯更新
    杭州首个生物多样性监测体验地开放 快来探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 掀起垃圾分类
    从拱墅走向世界!杭产原创动画《白色闪电》
    "代表通道"开启 8位市人大代表聚焦这些
    老人花近3万买清洁剂 免费清洁变推销 套
    为什么有人每天睡得少却很精神?跟基因有关
    10年900场故事课 她用绘本让山村孩子

    杭州影像


    五月天杭州演唱会来...

    茶脉千载 香遇未来...

    走,十里琅珰爬山去...

    西湖开出今夏第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