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林”三期所在的四方墩,那些遥远的地表隆起,在几千年前曾是湖中的小岛。现在,人们发愿,要再用10到15年时间,用梭梭将它们串连。 飞机、高铁、汽车,换乘了三种交通工具后,杭州日报记者和读者代表一行人,抵达2600公里之外的甘肃民勤,实地了解、参与2025年的民勤春种,亲手播下绿色希望,见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杭州力量。 5月,杭州花事正浓,民勤却在前些天经历了沙尘暴。“小马哥”马俊河(青梭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带领我们前往梭梭农庄。2025年的春种接近尾声,最后一批志愿者就要离开了。小马哥说,今天要在农庄宰一只羊感谢他们。 2025年为期81天的春种,从全国各地前后赶来了8000多名志愿者,这个数字创下新高,是往年的两倍多。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种植梭梭、红柳、花棒、柠条、沙拐枣等沙生植物268.8万株,共9600亩,远超最初预计的5000亩。这让小马哥和他的治沙伙伴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这9600亩中,有1433亩梭梭来自杭州市民去年的捐种。而今年是杭州日报“党报记者 绿色传递”公益治沙活动的第15年,杭州市民的捐款可种梭梭1464亩,这意味着明年春天“杭州林”的种植总面积将扩大到16700余亩,为民勤防沙治沙再添一抹西湖绿。 在“杭州林”第一期国栋村,沙漠已经开始泥化,兔子、蛇、老鼠、鹰、蜥蜴、狐狸等小动物栖居其间,林子里还有骆驼在游荡:啃食过于茂盛的枝条,踩踏老鼠洞。 在“杭州林”第三期四方墩,我们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野生梭梭迎风生长。因为栽植了梭梭,就有了种子落下,当温度、水分同时合适的时候,就长出了野生的小梭梭,纵然风沙肆虐,仍然分外挺拔。 而寄生于梭梭根部的名贵药材肉苁蓉,在这些年也稳定产出,旱植给村民们带来收入,利润又能继续投入到梭梭种植中。 在这里,没有征服自然的豪言壮语,只有植物、动物、人类与风沙的长久对话——用耐心代替急躁,用协同代替对抗,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链的参与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启新程,治沙续华章”,这片广袤沙漠,人与自然正以生命之力,奏出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