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六年(1136)一月,行在临安大雪连日,而阴雨自上年九月延续不断。 绍兴十六年(1146)一月,增太学外舍生额至千人。 绍兴二十年(1150)一月,秦桧上朝途中,军校施全持刀刺秦桧于城中望仙桥,未遂被捕。 …… 生活在杭州,我们一直离宋很近。 2022年1月,为了更好地宣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西湖副刊推出“风雅宋”专栏,“解码文化基因,实践生活美学”,三年来约请考古、文博等行业专家和文化名家共同担任栏目撰稿,推出过“宋六陵考古成果展”“钱塘弄潮 读城寻宋”等多个文化专题。 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是“风雅宋”的追求与底色。2024年的12期“风雅宋”栏目,从春节到重阳,从春天的“花事未了”到秋天的绚烂菊展,从辛弃疾到陆游,从甲辰状元到一个地方州城如何成为行都……两宋时期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渗入到了生活细微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今皆同。 我们都生活在流动的历史中,重新去读古人,“他们是谁”,重新了解“他们怎样生活”,才会更加了解“我们是谁”,也会更加明白我们的现在从何而来。 从古至今,一张张平凡的面孔,一个个小小的心愿,似乎从未改变——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从“市井生活”写宋 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让汴河边的万家灯火照亮了夜,驱马而过的行人、不绝于耳的叫卖、追逐玩耍的孩童,平凡人家,热气腾腾。 在2024年“双十一”销售榜单刚刚出炉不久,“风雅宋”回溯了宋人的消费观,从《东京梦华录》中“幞头帽子、金犀假带”到《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林立,两宋时期的商品琳琅满目。宋人的“购物车”里,“高定”霞帔、“轻奢”发冠、“爆款”单品褙子……是宋人讲求细节、追求精致生活的体现。 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位长寿老人。《像陆游一样,人共梅花老岁寒》,追述了诗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志气,但更多讲述还是从一日三餐、日常运动和读书之趣入笔,写出一个平和自在的陆游。 从“四季芳草”写宋 花,作为季节风物之一,与宋人的日常生活相伴。 水仙、绿萼梅、山茶、蜡梅……不仅在李嵩的《花篮图》里,也在风雅宋的十二月令里。 去年三月,《折枝入瓶——宋人的花事与瓶赏》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展,策展人方忆从一朵花的姿态讲到瓶器的造型工艺,从临安“马塍花艺”的栽培绝技讲到插花的“新思维”,尤为难得的是,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中出土的梅瓶等省内当时最新考古发掘的出土遗物也作为展陈一部分,更让这场“花事”如数家珍。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豆荚蜻蜓图》,因形象写实逼真而为人所赞,中国农业史和饮食史研究者俞为洁却从中寻得蚕豆花的奥秘,写下《谁为“人间第一花”》。 宋代花鸟画的宁静安谧,让美“雨洗花梢,风梳柳影”,宋代花鸟画家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也为后人格物提供丰富的维度。 从“时事论议”写宋 时光回溯至800多年前的城市,士人群体灼灼闪耀;流淌在宋人笔墨之端的豪放宏博,让人尊崇。 杭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包伟民在《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中,提出研究南宋行都临安的视角,“既不能局限于行都一地,也不能固守南宋一代,而应该拓展视野,既顾及‘畿甸’,也看到前后时代的变化。唯有在多方位的比较之中,才能更加凸显这个城市的特点,看到历史的真相。” 《究竟谁能配享太庙》从绍兴五年(1135)的1.0版讲到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2.0版,以配享人选的争议为叙事主线,探其究竟,文章想表达的是,不论文臣还是武官,“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 石壁削立的月岩,偶有月光,仍孔隙如镜;吴山的宋樟,每入春夏,仍枝叶如盖。一粒春节的爆米花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从“刚强之士”大象的背影中,会想到辛弃疾的感叹:“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新一年,借由“风雅宋”,继续温故知新,厚积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