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新闻,国考报名人数超过300万,热度不减,竞争激烈。在古代,有不少读书人读到头发花白了,也没考上进士,次次铩羽而归。大文豪韩愈,考了四次才考中进士。 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我的导师郑利华曾赠我一本《韩昌黎文集校注》。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58万字的书通读了一遍,文中成语实在太多,有人曾统计有331个。比如,不平则鸣、千钧一发、一视同仁等。他形容柳宗元,用了一个词“踔厉风发”,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柳宗元形象就跃然纸上。 感佩于韩愈的才华之际,他的际遇也让人感慨。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生动地记载了他的挫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变化不可谓不大。可即使被贬潮州后,他依然努力做实事,驱除鳄鱼,兴办学校,积极发展农桑。百姓把鳄溪改名为“韩江”,将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并修建“韩文公祠”,来表达对这位“老市长”的景仰之情。 随着对韩愈理解的逐步深入,我也临近毕业。学业结束了,学习并未结束。当我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在学校里读书的日子结束了,未来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了。那个时候,我思考最多的是,这一生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虚度此生,让生命有意义。 步入工作岗位,人生才算真正开始。对文化的发掘与阐释,是让我热衷的工作之一。今年秋天,当我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诗人汪静之曾居住在杭州西湖区的曙光新村,多方联系后,我们发起建设西湖书房的倡议并征集相关书籍。其中令人难忘的故事有很多,70多岁高龄的金永炎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研究西溪文化、杭州历史文化的专家,出版了多部著作。 金老发来信息,要为西湖书房捐赠图书,其中有一本,是汪静之1983年在新湖畔诗社新诗创作讲习班的授课讲义。这本讲义中收录了《黄山松》等作品。这份讲义是当年打印分发给大家的,文本非常珍贵。令人感动的是,当天中午,金老就乘坐公交车,从拱墅区赶至西湖书房。 目送着金老从西湖书房离开的背影,心里热腾腾的。大雪节气刚过,按照节气,现在已是冬天。北方也下过雪了。雪落在大地上,悄无声息,滋润着麦苗,青绿可爱。这人生的路,每一天好像都是空白的一张考卷,你在努力填写什么呢? 我期待着,默默耕耘的文化种子,也能像麦苗一样诗意地栖居,越冬、抽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