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毛尹,1906年出生在奉化岩头,四代书香门第。20世纪30年代初,他先后在镇海的高塘、昆亭、柴桥、便蒙、新仓小学教书。周大风,镇海邬隘人,曾任全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他七岁寄宿就读于镇海灵山小学时,我父亲担任学校的语文老师和训育主任,周大风是我父亲十分喜欢的学生。 灵山小学的前身是灵山书院,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学校的老师水平较高,鲁迅、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等文化名家也曾在这里教书。 父亲回忆,每次学校里有文娱活动,他总让周大风弹琴伴奏,受到师生的欢迎。周大风在回忆文章中也曾写道—— “毛老师见物讲物,随时随地给我们传授知识……平日看到某种菜,马上就会讲它的特性和种植方法,营养及烹饪知识。同学们吃海蜇时,他说这种生物又名水母,生活在靠近大陆的海中,有一只海虾停在它的背上,当其他水产动物接近时,海虾立即跳离,水母也随即沉到海底逃避,海虾成为保护海蜇的警戒兵。同学们问如何捕捉,毛老师说可以大网捕捞,也可以乘坐小船用钓竿垂钓。” 父亲在灵山小学教学期间,曾试行过当时新式的“道尔顿教育法”,学校应允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发展其个性。父亲也研究过陶行知教育法,曾在学校推行“小先生制”,让每个高年级学生回家教不识字的亲友,效果很好。当时,学校有个别老师打学生,起因是学生没礼貌。父亲斥责道,打学生的老师更不礼貌。事后,父亲收集了各教室的“戒尺”“教鞭”,高悬在学校礼堂上方,以倡导尊师爱生。 灵山小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学业程度高,为人也很正派。周大风曾告诉我,学校礼堂挂的一副对联:“处处有知识,人人是教师,时时动脑筋,天天做笔记”,这正是灵山小学的教育特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毅然投笔从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一直在政法战线工作。父亲离休后,周大风常来家中看他,尊称父亲为“爸爸”,也常邀请父亲去他家中做客,向父亲介绍他创作的一些音乐作品,还会用钢琴弹奏新创作的曲子给父亲听,并耐心听取父亲的意见。 1984年,周大风陪父亲回到了曾执教的灵山小学(今北仑邬隘中学),应校方之邀,由父亲作词、周大风作曲,创作了邬隘中学的校歌,歌词全文如下:“东海港滨,灵峰之麓,一声塘畔,弦歌阵阵。先辈叮咛,祖国期望,竞攀高峰由此启程;求知识,砺德行,健身体,手脑勤,以美润身心;爱民族,爱国家,我们团结互助,高歌猛进,猛进。” 周大风留下的最后的文字,是父亲离世时他敬献的挽联:“能教能诱替国家育才,亦文亦武为革命建功。” 时光不停。2015年10月,周大风先生也走了,我满怀悲痛参加了他的音乐葬礼。浙江女高音歌唱家郑培钦和金永玲在墓前演唱了周大风先生的经典名作《采茶舞曲》,亲朋好友在雨中为他送行,而让我追忆的不仅是大风先生的才华与为人,也是他和我父亲这一段六十余载的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