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我像是老鼠掉到了米缸里。 一拐弯就瞥到一本有趣的书,忍不住想翻开瞅瞅,走着走着又挪不动了。图书馆内,每一张座椅看起来都很舒服,我早就在脑海里上演了一百种阅读的姿势。 可这次我不是来借书的,是来参加比赛的。 听到“2023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开赛,我马上去了解比赛规则,参赛者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本新书的略读和通读,并推动身边的朋友了解和认识阅读,形成对阅读的“共同记忆”。自2018年至今,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已连续举办了6届,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线下阅读赛事。 比赛需要5人组队参与,我开始招兵买马。我们的队员构成涵盖“老中青”、遍及“南北方”:有位山东大哥,趁着来杭培训的休息间隙报名比赛;廖姐是我在参观敦煌文物展时相识的,她工作二十多年,最近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是个活力满满的“终身学习者”;还有位酷酷的女大学生,是在图书馆看到比赛信息时一同“种草了”。 快开赛了,500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我的队友们也都有些兴奋:“这里有薄荷糖,大家想吃来拿,半夜都能一秒清醒,绝对能支撑到完赛;喝杯咖啡,可以提神;铅笔、水笔、荧光笔,咱们队别的不说,家当可齐全了!”廖姐接上话茬,“快穿上比赛T恤,大家一起到背景墙合影!” 发比赛用书的环节是最让人期待的,听说前几届的比赛中,有《向北方》和《科学的奥秘》,我们早就在猜测这次书目会不会是一本社科类著作。看到书名《直面新北极》,竟然又是一本科学领域的书,我们纷纷看向了队里唯一的理科生廖姐,“靠你了!带带我们文科生吧……” 随着比赛开始,大厅里窸窸窣窣的声音渐渐平息,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一个人的阅读挑战了。 首先,你要“坐得住”。你要和这本30万字的气象地理学科普书籍进行长达6小时的思想对话,作者马克·赛瑞兹是北极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不乏专业词汇和研究文献综述;其次,你得“耐得住”。说实话,如果不是在比赛,我翻两页就想丢一边刷手机了;你还要“记得住”。15分钟内要完成45道判断题,考的全是内容细节,既要对雪线高度和海平面的关系如数家珍,同时还能想起作者申请博士课题的缘由。 和马拉松跑步比赛一样,“阅读马拉松”考验的是读者的意志力和专注力,真正能完赛的,一定是对自我有要求的主动阅读者。 一种叫作“检视阅读”的读书方法贯穿比赛的全过程,它来自美国学者莫提默·艾德勒出版于1940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我们的责任是要找出每本书封面下的骨架。要用一双透视眼,像X光一样观察这本书。这就是“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马拉松”将读书方法印在书的扉页,还贴心地在书中印刷了读书进度百分比,并依此设计了略读、精读两环节的试题。 第一环节的“略读”要求在30分钟内读完序、目录和感兴趣的章节,对书的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作为“检视阅读”的第一步,这能帮助我们快速筛选出适合自己投入时间的书。这个环节,我轻松地拿了满分。带着燃起的信心,我进入了第二环节“通读”。 “通读”看似简单,只需要把书读完,却是一场真正的鏖战。 一想到此时此刻,整个长三角地区接近8000人都在各地图书馆关心着北极变暖的科学研究,我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这样的场域无疑是神圣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也是值得关切的,虽是硬啃“北极扩大效应”,但是,我仿佛像是回到了高中时代,一边瞪着迷茫的双眼看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画大气洋流,一边推测着考试的重点…… 等等,我迷失了方向!其实完全不需要弄懂每一个科学原理和假设,我只要把它当成一个科学家讲述探索北极的人生故事就好。为何他对人类活动导致北极变暖这一人尽皆知的常识抱持怀疑态度?近四十年的全世界北极研究是如何开展的?这本书对我有何价值?这些才是我好奇的阅读问题。 心念一转,晦涩的研究成果综述也变得生动起来。一次次艰难的北极科考经历,一场场推翻结论又重树信心的学术会议,随着阅读的进展,科学的女神摘下面纱,逐渐展示了“质疑、求证、客观”的动人面貌,我也被作者对北极研究的一片赤诚打动了。 五个小时过去了,我站起来伸伸懒腰,提交答卷,90分!但比起成绩,我更满意的是,阅读过程中我竟然没有看过一次手机,内心十分安然自在。这一份来自深处的宁静在我的日常生活里太少见了。也许这正是“阅读马拉松”的目的:推动更多的阅读者学习良好的阅读方法,让阅读不仅是一种娱乐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成为探索世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