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亚运会,让“人间天堂”杭州再次让人向往。随之“火出圈”的还有开幕式上的越剧演出,儒雅优美的扮相和戏服,明丽悦耳的唱腔,唤醒了几代人的回忆,也吸引了一众年轻人。 小时候,母亲一边做手工活,一边哼唱戏曲,一会儿唱黄梅戏,一会儿唱越剧。那个年代文化娱乐较为匮乏,母亲会从收音机里听些经典的曲目,边听边学,自己在哼唱之余,也会跟我讲这些戏里的故事。《女驸马》《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等,在我还未曾了解戏曲是什么,就已经熟悉了这些剧目的剧情。 今年国庆假期,我沉下心来,找到了几部完整的越剧全本戏,一部接一部地听,曾为母亲带去很多快乐的越剧,真有魅力。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现场,看到满场青春俊俏的观众,有那么一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牡丹亭》(青春版)的演出现场。那是2004年,这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任总制片人和艺术总监,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为指导,一经搬上舞台,就赢得了广泛好评,古老的昆曲艺术也因此被青春附体,容光焕发。 最近在杭州蝴蝶剧场上演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让在场的观众无一不沉浸融入于剧情演绎中,每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小客栈内的“八方风雨”。听说,目前杭州蝴蝶剧场的《新龙门客栈》越剧演出门票,一开售即售罄,一票难求。这不仅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幸运,更是整个越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的成功和幸运。创新也是一种传承,改革之路,让越剧艺术走在了越来越宽广的大道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这一轮越剧补课,听多了看多了,耳朵说:会了会了;眼睛说:简单简单;一张嘴一迈步,却都不是那个腔调。台上演员们光鲜亮丽,台下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挥汗如雨,手眼身法步,十年磨一剑,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作为观众,我们欣赏越剧之美,也要向为之付出满腔热爱和艰辛努力的演员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