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樱花正盛。一向寂静的玛瑙寺,因一棵盛放的樱花树,而被网友刷屏。玛瑙寺原名玛瑙宝胜院,由五代吴越王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在孤山玛瑙坡创建。南宋时,玛瑙宝胜院由孤山迁到葛岭南麓,也就是今天玛瑙寺所在地。 我们今天文中要讲的“仆夫泉”,依照其首次被《西湖志》(注:施奠东主编)所记录的时间,被发现时,就在孤山玛瑙坡。 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北宋时,宝胜院的智圆禅师与林和靖为友,常来常往,以诗自娱。宝胜院内多竹,一日,宝胜院的智圆禅师命仆人修剪竹林,不经意间发现此处有个泉眼,泉水汩汩流动。因此泉为仆人所发现,智圆禅师就叫它为“仆夫泉”。几百年过去了,泉眼被湮没了。 明代诗人冯梦祯,嘉兴人,万历五年(1577)中了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注:中国古代掌管教育的官职)。晚年移家杭州,结庐孤山,堂屋落成之日,正是雪后放晴,于是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名为“快雪堂”。 入住快雪堂后,冯梦祯命两名童子,将建堂时所堆积的瓦砾等建筑垃圾清理干净。岂知,这一清理却发现了一口泉眼,泉水汨汨而出。经冯梦祯考证:这就是智圆禅师命名的“仆夫泉”。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对泉眼周边进行了修整,还写了篇《孤山仆夫泉记》:余得孤山故人汪生,因指示丛筱(注:茂密竹林)中小低洼处,微水如沫,而不易涸,曰此一泉也。真实居士(注:冯梦祯本人)因手自搜涤,命两僮子运去瓦砾几数石许。下至石底,中深如釜,而西界以石板,东为邻墙所压,南则土阜临其上,浮沙朽叶,时复易零,尚拟一整剔之。水寒冽,以烹粲煮鲜,远在湖水上,而不堪入茗。 从此文中得知:“仆夫泉”的水用来烹制菜肴,远比湖水要鲜。而以此泉水泡茶,滋味不佳。 冯梦祯在泉旁矗立了一块太湖石,并镌刻“仆夫泉”三字。 一晃,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孤山曾辟为行宫,行宫内有八景。但在乾隆题咏西湖和《行宫八景》的诗中,没有一首写到“仆夫泉”。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杭州在一场兵燹中,孤山行宫遭劫,文澜阁四库全书也散佚了。 1999年,我在浙江西子宾馆(汪庄)开会,会议间歇,漫步到近湖草坪上,偶然看到了一块卧倒在地的太湖石,上有“仆夫泉”三字。我顿时想起冯梦祯的《孤山仆夫泉记》,“余得孤山故人汪生……”据《民国时期杭州》所记:“汪庄,是皖商汪裕泰汪自新别业,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占地二十四万平方米。此地突出湖面,三面临湖。庄内亭阁高耸,楼台飞檐,假山重叠,石笋林立,为西湖一胜地”。 “假山重叠”的假山来自何处?我判断,很有可能是从塌败的孤山行宫移来的,不然,“仆夫泉”又怎么会在汪庄“落户”呢? 岁月流逝,二十多年来,西子宾馆进行了几次综合整治,我也曾数次来到西子宾馆,想再看一眼“仆夫泉”石,但遗憾的是未能见到,心里十分惋惜。 为写《石头记》,我再次想起“仆夫泉”石。心下想着,不如去西子宾馆住一宵,静心找寻。从一幢幢楼的周边,到一个又一个草坪,再到湖边、池边,每一块太湖石,我都细细寻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傍晚,终于在一个草坪的边角处,找到了“躲”在那里的“仆夫泉”石!“仆夫泉”石依然在! 这块石头已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了,希望能让它重新站立起来,不要让它“寄人篱下”搬来移去地卧倒在地。 事情凑巧,正这样想着,在汪庄工作的徐勇同志走了过来。他问我:你在看这块石头?我说,是的,并将这“仆夫泉”石的由来向他介绍了一番。徐勇问我: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的?我说,我已关注二十多年了。二十年前,我在宾馆的草坪上见到过,后来,因为草坪作了整治,这块“石头”被移走了,一直没有再见到过。他追问:这“石头”原来在哪个位置?我手指给他看。徐勇俯下身子,低头看“仆夫泉”石的刻字,兴奋地说:“这是‘藏’在宾馆里的、西湖的历史文化遗存啊!”我也很高兴,“仆夫泉”刻石一定能保护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