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到实地去观察感受,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到如此‘身临其境’的” 去年2月,我画的“蟹酿橙”见报了。这是我为“风雅宋”画的第一张画,也是从这一期开始,每一期的风雅宋,都有我的画。 从收到第一张样报起,我就把报纸放在一只铁制的长方形饼干盒里,想让这些画留得更久些,一年下来,我的饼干盒已经鼓鼓的。 我一直喜欢画水彩,也喜欢古画,刚开始听说杭报有了“风雅宋”专版,并约我画图,我很开心。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同时,我又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担忧,要画的很多内容都是宋代场景和物件,若没有扎实的文博知识,很容易出错。 我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报纸上更多的是文字,绘图就是配角,我一直要求自己,一定要与文章相得益彰,势均力敌。每次画图前,我都会先认真读文章,再做绘图的考量。 画画的过程,如果画的是一个物件,有实物可以参考,我都会去实地感受,不同角度多拍摄一些物料素材,尽量让作品真实出彩。 比如在画吴山的宋樟时,我就去看了有美堂,爬山到半山腰,站在这棵800多年的古樟下,巨大的树干枝枝蔓蔓,身处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一种被庇护的感动,树皮的斑斑裂痕写满了沧桑,而抬头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树冠,阳光正斑驳地洒下来。 当时,我立即想好画的布局,以树干的厚重和树冠明媚的光影作为画面主要节奏,把“有美堂”的石碑安排在宋樟的后面,用饱和度比较低的红色对比,屋檐上也加上光影。报上登出这张画以后,有位老画家看到了,称赞光影画得好,我想如果不到实地去观察感受,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到如此“身临其境”的。 在画宋代花冠时,能找到准确的资料只有古画,概括的线描,并不适合水彩这种画法的表现。为了找到更具象化的参考,我查阅了大量的汉服爱好者复原的装束和摄影作品,并从相关的影视作品里收集到了更多素材。把这些案头工作都全部做好,脑海中才慢慢有了花冠的形状,这才开始动笔。为了突出珍珠,玉石的贵气雅丽,我还在画上描了金银粉。 还有一次,要画《一樽梅饮为夏开》的“梅花酒”,冬春的梅花经冰糖渍后加白酒封存发酵,便是醇厚香浓的梅花酒。这是古人舌尖上的智慧,没有图片,只有分别找宋代酒和梅花的图像整合到一只瓷盏中,再加上冰块,集齐了作者文章里的要素,尽量让画面灵动有趣。 在画《文天祥:浩然正气 莫之能御》时,了解到文将军和元军谈判所在地是临平的明因寺,但因寺庙已毁,也没有找到史料图片借鉴,只有找浙江一带的宋代寺庙建筑做参考。想到这是个悲伤的历史事件,寺庙的用色也选了饱和度比较低的颜色,显得古旧,谈判时间正是冬月,树木也都换成了枯枝,少了一般寺庙的庄严华贵,有一点“国破山河在”的感觉。画的尾声,我还在寺庙的大殿里隐隐约约画了一尊菩萨,周围有着微微的佛光,还是想让画面里有一丝丝希望的元素。 在这将近一年的画画过程中,收获非常大。我也在不停给自己施加压力,找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绘画能力,看画展、文物展,提升自己的审美;积极参加一些国内知名的水彩画家的插画论坛,让绘画技法和艺术视野都得到了提升,作品完成度和绘画风格也更成熟了,期待着能在“风雅宋”留下更多精彩的历史定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