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有颐养”与“银发经济”双轨并进
今年3月,上城区“银发时尚金街”在中山中路(平海路至西湖大道段)亮相,这也是全省首个以银发时尚为核心主题的综合性街区。记者 李忠 摄
不久前,杭州图书馆打造了全省首个“银龄友好”阅读空间。在这里,不仅有大字版图书、急救药箱、无障碍卫生间,还有安装了防撞条的书桌及铺设了防滑毯的地板,为长者量身定制的友好细节随处可见。
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凸显的当下,回应老年群体多元化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课题,也是老龄化浪潮中经济发展转型的突破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45.35万亿元,到2050年将接近100万亿元。
逐浪新蓝海,无疑是民生需求与经济转型的共同抉择。“老有颐养”与“银发经济”将共同构成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响应体系。
今年5月30日,杭州图书馆打造的全省首个“银龄友好”阅读空间正式开放。记者 李忠 摄
北京:从“9064”到“9901”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北京通过政策迭代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
2008年北京提出“9064”模式(90%居家、6%社区、4%机构),当下已迭代为“9901”新格局,即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明确居家养老的核心方向后,适老化改造便成为推动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的突破口。2024年4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加强设计服务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首批9个适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样板间在北京7个区落地生根。一方面,样板间有大量的适老化设计细节,提供改造标准;另一方面,样板间也是宣传阵地,让老人们了解适老化设计的知识要点并亲身体验。
该实施方案创新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样板间建设给予70%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支持养老服务企业使用创新型、智能型适老化产品和设备拓展养老服务场景,并推动制定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评估规范、设计规范和流程管理规范3项团体标准,为适老化改造设计及全过程提供规范指引。
适老化改造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已形成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行业领先院校搭建的产学研联盟,带动北京康养集团、金隅天坛、今朝装饰等适老化改造相关企业,初步搭建北京市适老化改造产业联盟机制,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撬动千亿级市场。
居家养老也培育了创新的服务模式。2022年以来,北京系统梳理养老服务问题,建立了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整合各类养老服务驿站和专业养老服务商的养老服务“一张网”。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家政、护理等,全面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底,北京全市共试点建设了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共覆盖188万老年人。今年北京计划在老人居住密集地区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上海:“福利负担”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上海市消保委6月17日发布的《上海新银发群体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新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已突破传统“低价实用”框架,转向“品质、功能、体验”,比如对AI运用的高度关注。上海市消保委方面表示,这将倒逼相关行业供给侧加速创新,有效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或将催生万亿级消费市场。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老龄化率超37.6%。近年来,上海积极扶持银发产业发展,也是银发经济相关政策出台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上海率先从政策层面上重构了银发经济的生态位,让曾经的“福利负担”转变为现在的“经济新增长极”。去年12月,上海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银发经济专项政策《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涵盖了养老照护、康复辅具、老年宜居、智慧养老、无障碍出行、老年文娱、养老金融、老年健康等八大重点领域。
在养老照护服务领域,上海支持“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陪诊助医”等新兴养老业态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入家政、物业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照护,既增加社会养老资源上限,同时促进多样化养老业务发展。2023年,上海首创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的“五床”联动模式,探索跨机构养老资源的整合;2025年,上海民政局开始尝试推进“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小区物业服务站,将专业养老服务嵌入老人日常生活,构建起“物业管家+养老管家”双服务体系。
在智慧养老领域,上海出台了首个地方养老科技专项规划《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首创以“科技+养老”融合为主线的四年规划。目前,该市已建成70多家智慧养老院,2025年底全市目标打造100家智慧养老院。在老年宜居与出行方面,上海在新建住宅中推行“终身住宅”理念,并加大存量房扩大适老化改造覆盖范围,将爬楼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清单,加装电梯流程优化,试点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等。比如在“长者之家”配备低速跑步机、等速训练机、座式律动平台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运动设备。
上海在银发经济政策上的先行性,不仅体现在全国首个省级系统性政策文件的出台,更在于其对银发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上海拥有全国首个市级养老科技产业园、全国首支养老科创产业基金、全国首个省级银发经济品牌评选、首创将养老从业人员纳入户籍申办范围、首批老年旅居基地授牌、首创老人旅游“子女亲情付”服务等。上海摸索并构建银发经济“政策—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超大城市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上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