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非的课堂上,孩子们正用3D打印的文物模型触摸千年前的历史;在大埃及博物馆,有专为孩子设计的“博物馆里的博物馆”;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小语种文化借助AI被更多人了解……
在当下汹涌的AI与数字化浪潮中,博物馆不再是只能看的文化宝库,而正在一步步变得聪明、灵动、有温度。在4月24日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第二场主题讨论中,聚焦“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主题,多家博物馆馆长和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一场跨越语言、文化的分享,畅谈未来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我们可能是在场最年轻的博物馆,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注重数字技术在传播和教育层面的潜力。”西非艺术博物馆馆长奥尔·蒂苏认为,博物馆不只是等着观众来,而要主动走出去。“我们用3D打印技术还原部分文物模型,并带入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不仅能‘看’到历史,更能‘触摸’历史。”
匈牙利语属于较小众的语系,在文化传播方面面临语言壁垒,如何让这些文化被更多人理解?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加博尔·齐格蒙德介绍,他们尝试用AI技术进行翻译辅助、文物图像识别等新形式。“我们希望未来能把所有展品都数字化,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尤其是行动不便者,也能全面体验博物馆文化。”
大埃及博物馆特别设计了一个“儿童博物馆”——一个“博物馆里的博物馆”。在这个空间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装置、VR和AR技术,沉浸式了解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以及古埃及的生活场景。大埃及博物馆学习中心主任格哈内·纳比尔表示,技术不是目标,它只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让孩子们爱上历史,让历史离他们更近。
眼下,中国丝绸博物馆超过上万件丝绸藏品已完成扫描建模,开发了线上交互平台,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丝绸纹样的美感。博物馆还首次尝试“数字时装动态展演”,让观众直观感受宋代丝绸服饰的审美风格与文化精神。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喜爱并延续这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