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那个渡
余杭最后一个撤除的渡口——汤湾渡,也在这棵大樟树的附近,这个古渡口始建于清代,渡口宽80米,横跨苕溪主干航道。
那时候,周边村民的衣食住行与这个渡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以来,村民基本靠种桑养蚕、挖笋为生。而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地,在对岸的北湖草荡。想要横渡苕溪,汤湾渡是唯一选择。特别是每年春季,渡口的渡运量明显激增。
到了2000年前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陆续进城打工,村里的农活渐渐做不动了。加上崇化村部分村民征迁,农田荒废,摆渡的人也越来越少。
2018年9月,随着安全隐患日增,汤湾渡被正式撤除,余杭也就此告别了渡运时代。
树下那条堤
根据余杭区林水局的统计,整个东苕溪沿岸现存堤塘古树共23棵,其中瓶窑有3棵。
翻检古籍,可以找到它的“前世”:据《苕溪运河志》记载,香樟植于明景泰年间(约1453年)。当时东苕溪多有水患,为了护堤固岸,当地百姓选种香樟等根系发达的树种,遍植塘堤。或许,这棵香樟,便是彼时“以树护水”的产物。
这棵香樟不仅仅是树,它的年轮里,刻着的是余杭百年治水的轨迹。
从东汉陈浑开凿西险大塘引水入苕溪,到唐宋年间不断加固堤坝,再到1949年后,余杭不仅对大塘坝体进行多次整修加固,还创造了“百米一人”的巡塘制度,再到如今汛期的智慧防控体系……古香樟见证了苕溪的每一次变迁。
今年4月,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防洪标准将从百年一遇提升到二百年一遇。
“我记得这棵树前些年还没这么茂盛,近两年环境越来越好,它也越长越精神。这次忽然走红,我们有些意外,但它有历史,是穿越500多年的时代见证者,受到大家的关注也不奇怪。”崇化村村民小组长宋连水抬头望着树冠说。
“这儿也一直是我们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欢迎大家来看看这棵明朝的树,也顺便来苕溪边走走,看看这座与自然共生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