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了个“鸟爸爸”的新身份
小小救助站凝聚着保卫湿地的心
后来,公益服务范畴也从保护湿地鸟类升级到救助湿地里的野生动物。2016年以来,每年能收留救助一百多只野生鸟类。
今年年初,郑建江救助了一只红隼,被安置在临时救助站。这片位于高架桥下的荒地原先是他的工厂,粗粝的黄土地上打理起一片空地。他想着场地空着也是空着,干脆都利用起来。
红隼个头不大,身为猛禽,却在志愿者的照料下显出萌态。郑建江用剪刀把肉剪成小块喂进它嘴里,小家伙单蹦着往前探出脑袋吞咽。在交谈中得知,这只红隼左脚受伤骨折,一直没有长好,大家考虑等它恢复后再放生。
“一般野外救助结束就会马上放生,怕它们对环境有依赖。”但对这只小家伙,郑建江总是于心不忍,腿伤一直不好,他担心放生后有没有存活可能。
3月17日,新湾派出所刚刚接收到一只夜鹭,又送到他手上了。
跟鸟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郑建江也算成了半个专家。夜鹭是从树上跌落被村民捡到送往派出所的,他麻利检查了外伤,发现没有明显伤口,推断是细菌感染,便给鸟灌食,“只要能吃下去就是好的”。在野外鸟儿们大多都有生存本能,一些鸟也会被送往宠物医院救治,费用都是志愿者自掏腰包。
这么多年下来,他也有了个“鸟爸爸”的身份,不过这份父爱很短暂,他更希望只是一份工作,因为终归要给它们自由。“家人有时候调侃我,对鸟比对他们还上心。”他笑着说。
在新的救助站,刚刚审批下来的“杭州市陆生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牌子,挂在笼子外面。他说,野生动物都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它们的生存意志,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有人说,这一方孤独的小天地里聚满了天南海北的小动物,也凝聚着一颗人类保卫湿地的心。
什么时候是湿地最美的时刻?
答案就在他们的眼睛里
湿地,涵养水土、防风固岸,正为众多濒危物种提供绝佳的庇护场所,为生物多样性默默效劳。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施行。钱塘区农业农村局在大湾区湿地的生态保护上,新增湿地滩地面积500余亩,有序开展增殖放流、种植5500平方米水生植物,优化湿地生态环境。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随着护鸟巡查、引导群众保护湿地、爱鸟护鸟行动日益增多,这片美丽新家园也在焕发生机。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的北区滩涂,很长一段时间被完整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鸟群也有了自由自在的栖息地。眼下,志愿者们又进入了忙碌期,清理鸟网是很重要的外围工作,多的时候一天能清理上百个。
大伙都是随叫随到,全年无休。今天得空来的老蔡和老金是郑建江多年老搭档,另一名健谈的老沈曾经是村干部,退休后闲不住,也来搭把手。日常渔巡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凌晨两三点就要出动。
一个寻常的午后,郑建江和志愿者们身影没入芦苇荡。鸟网隐秘在角落里,他们需要费些工夫搜查和清理。也许是生态变好了,也许是人们素质变高了,志愿者老蔡感慨地说,越来越多的鸟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
另一隅,十工段闸东侧的一片树林,成了大批白鹭、灰鹭、牛背鹭等鹭鸟的栖息天堂。据观鸟爱好者的拍摄记录,每年三月至五月的鸟类繁殖季,平时散布在江滩草丛里的各种鹭鸟会集聚到这里,在树杈上筑巢产卵、孵化后代。近十年来,每年集聚的鹭鸟数量已从百余只增加到了上千只。
此时节,候鸟北飞,新的生命也在孕育当中。
离开前,我们登上了观鸟台,夕阳西下,一只只飞鸟结伴掠过头顶,迅速飞入滩涂之中,隐去踪迹。我问了志愿者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湿地最美的时刻?”
比“潮上日出”更壮美的景象,答案就在这群湿地守护者的眼睛里:“你应该冬天早上五六点钟来看,不是叫你来看日出,是看升起的太阳,被密密麻麻候鸟遮住的样子,阳光从鸟和鸟之间的缝隙里透出来,太美了……”
生态的改观,造就了鸟群种类的增长。保护生物多样性,更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截至目前,大湾区湿地公园共记录到140余种鸟类,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就超过2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