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热”到“返乡潮”解锁一座千年古镇的“焕新密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4-02 06:36   

随着天气回暖,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的数百亩七彩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碧湖镇是莲都区第一大镇,也是一座千年古镇。“古堰画乡”景区是碧湖镇的一大亮点,距丽水市区20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碧湖镇还拥有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通济堰、詹南司马祠、石涵、文昌阁等人文景观。

走进这座古镇,就如同翻开了一本生动的共富故事书,一笔一画记录着碧湖人在创新中前行、在奋斗中收获幸福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古村“醒”了 乡愁“活”了

碧湖镇堰头村的清晨,是被通济堰的潺潺流水声唤醒的。作为“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区块,堰头村拥有千年古堰、千年古道、千年古樟、千年古村、千年古石函“五个千年”传奇,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20年前,村里人守着几分田地过日子,年轻人往外跑,老房子空得能听见回音。”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武告诉记者,“在‘千万工程’指引下,2005年我们村开始整治,从此,村里的面貌逐步改善。现在村里有30多家民宿、农家乐。2000年我们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有4万多元。”

漫步堰头村,只见古樟树下支起了一个咖啡摊。青砖路旁,自驾游的小车停了一排排。“00后”姑娘小陈说:“爸妈守着老店,我负责在手机上处理订单。”

张伟武表示,依靠“古堰画乡”景区,村里不少像小陈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开起了民宿、咖啡馆。

在不远处的下南山村,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青瓦泥墙,古朴自然,35幢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以前,这里几乎没人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民李阿姨感慨,“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政府把古宅改成民宿,我们村就热闹了起来。”

2016年,南山村通过保护性开发引入联众集团,把其中28栋古宅改造为民宿群,保留了夯土墙、木雕窗的原生态风貌,同时融入党建元素,设立了乡村振兴讲习所。“年轻人回来开民宿、办茶室,连老石磨都成了网红打卡点。”李阿姨端出自家酿的杨梅酒,“游客喝了都说,这是‘乡愁的味道’。”

科技“亮”了 田野“绿”了

位于碧湖镇白桥村的国家级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分中心项目,是莲都区与华智生物合作建设运营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将打造成为立足浙西南、辐射长三角的一个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这里是核心区,前面是农事服务中心,两侧是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左边是循环养殖鱼池,右边是育苗室。”该项目负责人符岂玮指着规划图介绍,“我们这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要做集生物种业产业园与未来农业公园于一体的科创平台。这边的旱地,我们规划了院士成果转化区,与农业领域的8名院士开展合作,他们的一些科研成果会放到这里展示推广。”

莲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项目对碧湖镇乃至整个莲都区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它不仅能推动水稻、蔬菜等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还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走进位于碧湖镇金牛街的浙江工商大学绿谷食品健康产业研究院,只见冷库里挂着正在风干的碧湖黑猪火腿,实验室飘出甜橘柚酒的清香。“我们把传统药食同源产品变成果冻、即溶粉,很受年轻人欢迎。”研究院工作人员举起一罐覆盆子浓缩饮品介绍。目前,该研究院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8项,累计合作对接丽水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30余家。

山乡“暖”了 日子“甜”了

在碧湖镇高溪未来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里,张奶奶正跟着视频跳广场舞。“以前看病得坐车去城里,现在卫生站就在楼下。”她指了指墙上的电子屏,“瞧,血压数据可以直接传到医院,很贴心。”

碧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积极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将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向偏远乡村倾斜,让村民享受到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我们要让村民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夜幕降临,画乡风情苑的灯笼次第亮起。强村公司运营的临水居野奢营地支起天幕帐篷,村民老周一边烤着全羊,一边伸出三根手指:“过去种地一年赚两万元,现在搞‘露营+农产品展销’,旺季一个月就能挣三万元。”火光下,他的笑容清晰可见。

2024年,碧湖镇依托区、镇强村公司打造画乡风情苑商铺、临水居野奢营地等跨村合作项目,以“共富工坊+”、购买服务、自主开发等方式带动片区内各村增收致富。在抱团发展模式推动下,碧湖镇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635.64万元,同比增长59.5%。


(原标题:从“打工热”到“返乡潮”解锁一座千年古镇的“焕新密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楼蕲 通讯员 张枥元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