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风露有信。这几天,第十七届杭州超山梅花季启幕,焕新升级后的超山景区,为游客铺展出一幅别样的风景画卷;在杭州植物园的木兰山茶园内,几株树龄逾百年的冬红山茶进入盛花期;西湖景区的蜡梅也在盛花期,孤山、杭州植物园、钱王祠都是很好的赏花地……
杭州,是一座把“第一朵花开”当作生活的城市。
张其昀的《西湖风景史》中说“西湖无月不花,无花不盛”,说得很是精准。杭州人想要赏花,实在是太方便了,一年四季,尽可以观赏到不同的应景花卉,简直让你目不暇接。
从花港观鱼到曲院风荷,从满陇桂雨到灵峰探梅,从太子湾的“顶流”郁金香,到高架上的“花路”,从西溪湿地的花朝节,到桃花湖的爱情文化,杭州人一边收集花事的浪漫,一边把赏花与文化结合起来,并在其中找寻商业逻辑和财富密码。
游客在拍摄钱王祠中盛开的蜡梅。记者 张之冰 摄
“探梅”
构建全域文化和旅游空间格局
寒冬时节,最让人期待的两件事,莫过于看雪和赏梅。
岁末年初,在“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的超山风景区内,第一朵梅花早已在枝头悄然盛开。
赏梅贵在“探”字。寻着超山探梅路一直向前,在一片萧瑟中闻香,寻觅枝头悠悠开着的那一朵,才叫意趣。最近,行走在超山东园探梅路上,一个转头,或许就会发现不经意的喜悦,虽然不成片,但胜在梅花的品相好看,值得一探。
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而名扬天下。在这里,唐梅和宋梅两株古梅年年盛放,见证了超山梅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里,30多个品种的梅花盛放枝头,如飞雪漫空,美不胜收;在这里,朵朵六瓣梅花掩藏于花枝间,半吐幽香,娇小可爱。
“超山探梅”
梅花报春,是东风第一枝。去年梅花季期间,超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1.5万人次。今年1月18日,超山又迎来新一届梅花季。如何借“梅花”绽放,推动“花经济”四季如春?超山风景区走出了一条“年年相似却又年年不同”的新路子,让梅花开出了别样的色彩。
本届杭州超山梅花季围绕“文化超山”“生态超山”“休闲超山”三个篇章,集中展示了临平区践行“两山”理念的新成果,以及超山综保工程全面完工后超山生态提升的新形象、文旅融合的新场景,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旅、商活动。
2023年以来,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建设实施,使超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展馆焕然一新。园内不仅增添了多样化的观梅、赏梅路径,增设了大明堂文化展陈、超山文创体验等新空间,同时也将“宋韵美学”融入整个景区的建筑设计之中。景区东入口还延伸了更多餐饮、商业、咨询等配套新体验。
接下来,以“休闲田园”为特色主题的超山南园片区,以及位于掌山片区,计划打造成集观光体验、户外课堂于一体的超山植物游学园,也将“精彩亮相”。此外,随着总投资60亿元的杭州平行世界文旅综合项目落地超山,为超山未来文旅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探梅”探的不仅是花,还可以探文化。去年国庆期间,临平首个观光水上游线“水韵塘栖—塘超水上游”正式开通。当年吴昌硕先生便是坐着船,顺着湖水,向着漫山重重叠叠的花海荡去。如今,游客登上游船,重游了吴昌硕先生的探梅之路,也能感受“一船驶入旧时光,万千风韵入眼来”的江南水乡风韵。
这条水上游线将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风景区等景点串珠成链,构建起了“运河引领,山镇湖联动,全域发展”的塘丁超全域文化和旅游空间格局,带动了塘丁超片区的发展,辐射周边。
“在这里,我可以穿着汉服在梅花中拍照打卡,还可以在大明堂里看展。现在还能坐着船从超山去塘栖古镇,又好玩又好看!”市民梁女士说。
当然,除了“硬件”的加分,超山风景区通过文化的加持,更为赏梅增添了“一步一景、闻香寻梅、看傲立枝头”的意境与氛围。1月18日,“问梅消息”主题篆刻展正式开展。临平区超山问心馆作为主会场,主要展出以梅花为主题的篆刻作品;西泠美术馆作为分会场,展出书法、绘画作品。
自古以来,文人最喜梅。超山风景区与中国美院、西泠印社开展深度合作,挂牌成立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写生与研创基地、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超山基地,签约落户孙慰祖、乔中石、戴家妙西泠印社名家工作室,协同开发多样化文化体验项目,深层次、多维度展示超山文化底蕴。
景区还推出文创市集、汉服体验、“水上观梅”摇橹船以及拓印、篆香、点茶、梅花糕制作等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围绕梅花季、露营季、研学季、社交季四大季度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超山不只在初春“十里梅花香雪海”,更以金石文化再度“出圈”,四季皆景。去年一年游客参与人数超60万人次。
“希望超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宣传,擦亮这张彰显多元文化、充满想象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新名片,为超山文旅注入更多新时代艺术价值。”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结合超山梅花文化、金石文化以及运河文化等,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及西泠印社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文艺影响力等优势,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国画讲座、文化雅集、公益性讲座或培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平行、有序、和谐发展,擦亮区域文化品牌新坐标。
“桃韵”
创造“甜蜜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杭州,桃花湖公园以桃花胜景闻名。
每逢三月,暖暖的阳光下,习习的春风里,桃花湖公园上千株桃花竞相绽放。粉红的花瓣层层叠叠缀满枝头,开满林地,成为三月春光里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2023年3月、2024年3月,连续两届桃花节“宋风桃韵游园会”开幕,邀请市民朋友们一起在优美的桃花湖公园中赶宋“潮”“趣”游园,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花期之外的桃花湖公园,并不“清闲”。2024年12月,“风华桃韵 国风共合鸣”桃花湖公园国风音乐季活动于桃花湖婚庆产业园北区启幕。传统国风雅乐与现代元素在这里不期而遇,共同演绎了一场别样的国潮音乐鉴赏会。
“桃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我们与桃花湖公园,是‘双向奔赴’。”杭州典酷桃花湖婚庆产业园常务副总叶腾跃从事婚礼策划已有10多年。“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典酷沉浸式艺术产业园正式官宣签约入驻桃花湖公园北区,开启了以一站式婚宴主力业态带动沉浸式艺术产业园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毗邻“最美婚姻登记处”,作为杭州唯一拥有户外水景草坪的一站式婚礼宴会中心,桃花湖公园尽力做到让一场婚礼沉浸在自然山水之间,见证着每一对新人的神圣时刻。
在典酷的带动下,婚庆产业园相继引入了20多家婚庆产业配套商家,涵盖婚纱摄影、婚纱租赁、西服定制、造型设计、化妆等婚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业态和文体空间,以及汉服社等。
在桃花湖公园举办的宋式水上婚礼。
“满足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性价比高等婚礼诉求,婚庆产业园构建了一个业态丰富、协同作用的可持续经营‘生态圈’。”在叶腾跃看来,这是产业园“订单爆棚”的关键。事实上,从开园到现在,婚庆园区已经承接婚宴超过400多场,营收突破5000万元。
“在这里,我们走的是‘婚庆+文旅’的商业模式。”叶腾跃介绍说,“赚足人气之外,我们还要输出文化。”为此,专门推出了宋韵婚礼仪式等年轻人特别喜爱的婚礼形式。
作为全省首批婚俗改革优秀实验区和持续深化重点推进区,上城区以此为试点在不断创新“婚恋+产业+文旅”的发展思路,焕新以一站式婚庆婚恋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基地,创造“甜蜜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丁兰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如今丁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个超时尚的婚礼。不仅如此,这里还吸引了周边萧山、临安、余杭、海宁等地的新人慕名而来。
“接下来,我们一方面要把桃花湖公园的运营模式复制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更要扩大影响,做好亚洲婚礼风尚峰会,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叶腾跃信心满满。
鸟瞰桃花湖公园。
“赏花+”
由资源依赖型向业态创新型转变
江西婺源的油菜花、西藏林芝的桃花、洛阳的牡丹花、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对花的钟情,点燃了看似只是“限定性”的旅游热,花期虽有时,但赏花经济却有长红的可能。
受宋韵文化影响,杭州人对花的喜爱超过了其他城市。春有“深巷明朝卖杏花”,夏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有“月待圆时花正好”,冬有“琼楼玉宇总无尘”,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感慨,赏花是杭州人的生活方式。“我的家门口就是凤起路花鸟市场,我常常买几束带回家。”以花为媒,一朵鲜花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被放大。
拿赏桂来说,一到秋天,杭城丹桂飘香,满城芬芳。且不说满陇桂雨人气暴涨,桂花香也成了人们的心头好。在“满觉陇非遗集市”上桂花糖、糖桂花、桂花糕成为年轻人的最爱。许多商家看中这一商机,纷纷进入香氛这一赛道,越来越多的桂花衍生品出现在个护产品中。
另外,桂花咖啡、桂花奶茶等秋日限定饮品也十分热销,不少奶茶、咖啡店商家都推出了桂花“限定”新品,种类众多。
尽管鲜花带来多种多样的业态,但也存在不足。“赏花经济花样繁多,但是不成体系,还没有形成产业。”该负责人倡导,让“赏花经济”火起来并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完善产业链,一方面要“花样翻新”。
赏花是个人的审美,而赏花经济是获取情绪价值目的悦己消费所带来的。“赏花容易出‘爆品’。我们不妨用‘泛’的概念来看待‘赏花经济’。”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外部董事梁雪松认为,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理念中,搭上“赏花”的“车”,各种业态相叠加,能生出更多元的业态;另一方面,延展“花”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自然风光,例如稻田、梯田、草原等等,都可以纳入“赏花”的范畴,使“种花”“种庄稼”变为“种风景”,这样的转化内容更丰富多样。“赏花带动了乡村振兴,赏花经济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业态。”梁雪松强调。
此外,他认为还要解决花期之外怎么办、花区之外怎么做的问题。“不能只做一季的生意,我们至少得做三季的生意。这就需要用其他业态来弥补。”梁雪松认为,我们要从资源依赖型思维向业态创新型思维转变,才能迎来文旅融合的高质量运营。
赏花作为一种精神消费的需求,蕴含着与其他业态结合的无限想象空间。当“赏花+”的可结合对象越来越多时,赏花经济的生命周期自然会相应延长,彼时,赏花经济的长红则未来可期。
钱塘快评
赏花激活“一池春水”
首席记者 郑晖
有人说,杭州向来善于把普通的事情做成生意,把生意过成日子,把日子浸泡在一个又一个花枝招展的理由里。
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就是,杭州有无可替代的产品、有巨大的市场、有颇具实力的消费群体,以及蕴含其中的独特的商业逻辑。
没有人会怀疑杭州是一座山水人文的富矿。历史文化与创新活力在这里碰撞,最底层的生活意趣、文化基因决定了杭州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从而塑造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俗空间里的人们。
“把第一朵花开当作生活”的城市性格,被放到关于文化与经济如何良性互促发展的宏大命题中时,她会书写什么样的答卷?
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业“彰”文,或许是当下的答案之一。抑或是承载着经世济民的使命和福济苍生、实现大同终极梦想的中国语境中的经济学,它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