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过去一说要办红白事,许多村民心里就得掂量一下,大操大办酒席、高价礼金往来、互相攀比炫耀……无不是沉重的“人情债”。随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推行,一些陈规陋习被暂时扭转,但没有“断根”。
如何为人情“减负”,让习俗回归情感本质,传承得更有温度?
近年来,建德市三都镇通过抓住移风易俗的痛点、难点,将“俗成”变“约定”,给传统陋习画上红线;同时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面,变“炫富”为“炫创意”、“讲排场”为“讲情怀”,让文明新风在三都大地蔚然成风。
A
典型案例
“移”出好风气 “易”出新风尚
百姓在风俗改革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前不久,三都镇新和村又添喜事,村民徐大伯为儿子办了场圆满的婚宴。办完婚宴后还有2000元的结余,徐大伯主动找到村委会,“这几天幸好有村里干部帮忙,我们才能这么省心省力,多出来的钱,捐给村里!”他再三感谢道,“一定要收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不只是徐大伯,还有不少村民带着沉甸甸的“心意”赶到村委会——将喜宴多余的食材送给老年食堂。据统计,近年来新和村有近30位村民捐出宴席费用共10万余元,用于村里建设,形成独特的“新和风尚”。
美好的风尚,源于百姓在移风易俗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不像以前的农村了,现在大家兄弟姐妹都比较少,办个红白事,一缺人手、二缺场地。”新和村党总支书记方和平告诉记者,在摸排了解了村民的普遍难处后,村委会牵头推出一系列服务举措:联系当地厨师队伍提供餐饮服务,委托产地集中采购食材降低开支,提供文化礼堂、村委会广场等公共场所为村民办婚丧喜事。
基于此,这几年新和村家家户户的“大事儿”都漂漂亮亮地办了下来。“千万句说教,不如真心实意主动去做,让百姓享受改革红利。”方和平表示,尊重、满足、引导和监督才是农村风俗文化改革的正道。
“移”出好风气,“易”出新风尚。作为全国文明村,新和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人情适度的新风正气正逐步深入人心。据统计,2024年以来,新和村村委参与服务村内23件婚丧喜事,共节约社会资金62万余元。
文明新风,徐徐而来,吹遍乡间。
距离新和村两公里远的镇头村,近年来依靠不断挖掘本地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小小镇头村,2024年接待各类考察、研学团队6万余人次。镇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笑着说:“日子红火了,精神文明得跟上,让更多人看到全面振兴的新气象。”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成了镇头村陈规陋习“易”出去的关键。镇头村严格规范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要求婚宴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严格执行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公示制度,做到事前报告、事后备案、违规问责。
实施下来,效果如何?不少村民深有感触:“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就不难。咱们老百姓‘顺水推舟’,既保住了钱袋子,也撑住了面子。”
为了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新和村、镇头村、松口村等多个村,还成立了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移风易俗专题研究会,分析工作成效与不足,及时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苗头,推进移风易俗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B
区域亮点
多措并举 全域铺开
移风易俗“小切口”助推乡风建设“大文明”
近年来,三都镇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全域铺开,真正让移风易俗成为万千百姓受益的改革。
村规民约约束,为爱“减负”。三都镇利用村规民约修订契机,引导各村将风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在酒席金额、彩礼礼金、桌数、婚车等方面建立标准;组建村级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引导监督作用,推进喜事简办,减轻群众负担。
家宴中心定标,为爱“添彩”。如今,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公共场所,已成为三都镇移风易俗主阵地。利用这些场地,打造了农村家宴中心,推出了婚宴“菜单制”点菜模式,有效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通过智慧监管,食材直达产地可溯源,确保安全低价,仅一场宴席就可为群众节约2万—3万元费用。
“美好账本”助力,为爱“加分”。三都镇创新设立“美好账本”特色品牌,以“信用+乡村治理”为亮点,将村民日常行为和村规民约纳入“美好账本”信用积分体系,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孝亲敬老等列入乡村治理负面清单,通过信用积分增减形式,记录农户日常表现,让村庄治理户户有数,初步走出一条乡村治理“德治+自治”的融合发展路径。
移风易俗“小切口”,助推乡风建设“大文明”。如今,三都镇在风俗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久久为功,未来,三都镇将继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点面结合、点面互彰,让新风正气不断充盈,让文明新风润泽乡里。
专家点评
张义修(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让群众在乡风建设中收获“改革红利”
文明乡风建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思想引领、文化宣传、公序良俗培育等内容。建德市三都镇的移风易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也为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从百姓的现实需要出发,这是改革赢得支持的关键。通过移风易俗,不仅帮助村民人情“减负”,而且切实解决了婚丧大事中“缺人手、缺场地”的困难,把百姓的“痛点”作为改革“重点”加以突破,让群众感受到改革的“温度”、文明的“红利”。
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党员干部带头“简办”,通过严格执行婚丧事宜报告、公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以党风政风建设带动村风民风转变,这是乡村道德建设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注重制度建设,这是以改革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从修订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到完善信用积分体系、打造“美好账本”特色品牌,都体现了当地在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方面的主动作为,这种思路值得学习。
三都镇的改革,让“喜事”办得更省心、更愉快,也为乡村治理、乡风建设探索了新路径。期待当地进一步固化改革成果,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模式,让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新征程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