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进入大雪节气,接连几波寒潮将杭州拖拽到了“隆冬模式”。在杭州之西、浙皖交界处海拔千米之上的太子尖,每日的最低温更降至-10℃。
就是在这样的一方严寒之境,却涌动着一股“暖流”。
一场“捡垃圾换咖啡”行动触发的“环保实验”,在户外运动网红打卡地太子尖,漾起“涟漪”圈圈。
进 山
在最近的一个多月里,每天凌晨三四点,太子尖的山路上、树林间,必会传来“空谷回响”。一个腰挎音箱、肩扛编织袋、头戴露营灯的年轻人不停地在山间搜寻,捡拾着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等各色垃圾,收集进编织袋,然后将一袋袋垃圾归集在一处。在他身后的山路上,到太子尖观赏日出、云海的游客成群结队,他们随手丢弃的废弃物,成了年轻人每日“搜山”的“猎物”。这个“拾荒男”就是家住太子尖山脚下的清凉峰镇新峰村村民陈高峰。
七点,天大亮。看完日出的游客陆续下山,陈高峰连日“搜山”起获的“战利品”颇丰,有满满数十袋。为了将这些“战利品”带下山,陈高峰不得不“雇佣”5个村民和一架农用无人机来帮忙。一上午,无人机山上山下来回“升降”了8趟,将40多袋垃圾运下山。
为了让太子尖的环境“承压”和自己的公益之举被更多人看到,在“拾荒”太子尖的一个多月里,陈高峰还通过自己的抖音账号视频直播了“搜山”“拾荒”过程,截至目前,视频总播放量300万+。
对于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来说,太子尖已经是圈内的“资深网红”,周末访客量动辄破万。人多了,垃圾产生也多。“山顶上、树林里,垃圾遍布,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一个多月前,陈高峰做了个决定——进山捡垃圾。
从新峰村到太子尖,开车需要40多分钟,周末游客多,为了“错峰”,陈高峰周末凌晨3点起床、工作日凌晨4点起床,上山捡垃圾。“我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捡垃圾公益活动,或自行带垃圾下山,别让太子尖因为网红变了味道。”陈高峰坦言。截至采访当日,陈高峰已在太子尖累计“消灭”百余个编织袋。
净 山
就在陈高峰独自“搜山”太子尖两周后,他迎来了“追随者”。
彼时,临安留学生联合会会长潘青青主理的三个旅游驿站开张迎客,其中两个就坐落在太子尖的上山路上。旅游驿站主要给自驾族、骑行族一个小憩的去处,主营咖啡、土特产、自行车租赁和户外装备等。新店开张需要吆喝引流,潘青青决定把始于美国的“无痕山野”户外运动方式引入太子尖,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潘青青给这个公益行动起了“无痕山野·净山行动”的名字,将“净山”行动与驿站引流结合起来,游客凭捡拾到的一袋垃圾,可在驿站换取咖啡、姜汤、豆腐羹、糯米饭等,既让上山游客通过公益行动获得实实在在的褒奖,也让游客借“换取”之机与驿站的商业服务“打个照面”。
“换咖啡”行动开展短短两周时间,大量的驴友、游客“闻香”而来,加入太子尖“净山”行动。
潘青青介绍,“净山行动”开展以来,已换出了上百杯咖啡,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净山行动”还一度冲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热搜。截至目前,“换咖啡”行动在小红书点赞量已突破20万人次。
从江苏昆山骑着摩托车飞驰300多公里来太子尖“净山”的“摩友”胡建军就是其中之一。“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太子尖日出、云海、雾凇非常壮观,还推出了‘垃圾换咖啡’行动,今天特地带着女朋友来打卡,顺便捡袋垃圾去换杯咖啡。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参与公益行动,换杯咖啡捧在手里感觉格外香!”胡建军说。
太子尖所在的峡谷源村也积极响应,将村里党员志愿者每月上山保洁的例行志愿活动“加密”为每天一次,安排村干部和志愿者上山协助参与“捡垃圾”和“换咖啡”活动。
很快,龙岗镇上溪片区的村干部微信群也“get”到了,有人在群里表示:“要不我们六个村的党员志愿者也发动一下,大家一起来帮忙吧!”
这个“忙”怎么帮?龙岗镇以“党建联建”的力量排了个班:
由峡谷源村“主值班”(每个周末出4人),其余六个村“轮值”(轮值周末出12人)参与活动。龙岗镇党群服务中心还发动人大代表、共青团、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工会、妇联、新联会等组织,近300名党员志愿者众手拾“柴”,协助峡谷源村“净山”。
民宿、农家乐也纷纷加入这场公益爱心接力,纷纷送出住房优惠、早餐福利和伴手礼等。
敬 山
眼下,潘青青想的是,如何让上溪片村民的这份公益心和动辄“破万”的登山流量,给当地百姓带去更大的“共富获得感”。
“下一步,我们考虑在太子尖徒步入口,设置三个集公益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集装箱,打造‘共富盒子’。”潘青青说,三个“盒子”的名字已想好——“无痕山野宣传站”“乡村市集”“村里的好东西”。“无痕山野宣传站”提供垃圾换物、无痕科普、游玩指导;“乡村市集”将摆放乡村文创、手工产品;“村里的好东西”则展销乡村美食、乡村特产、乡村美饮。
如今,“共富盒子”还没有开张,太子尖的“虹吸效应”已然显现。
自从玉山村的“双域·西庐”农家乐开张以来。“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吃饭住宿,这两天房间都得提前一个星期预订,饭都来不及烧。”看着近一个月的流水,老板娘钱卫芬别提有多高兴了。
近两年,在上溪片,像钱卫芬一样抓住商机办民宿、农家乐的村民有十多位,“点绿成金”的灵感正在各个村子你仿我学。
“以前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体会可能不会太深,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好生态,才有好‘钱’景,所以‘金山银山’的前提还是‘绿水青山’。”峡谷源村党支部书记钱建仁感慨道。
用公益行动为商业引流,让商业与公益相互成就、双向奔赴。当一场“垃圾换咖啡”行动引发连锁反应,人们将如何续写“青绿”,做大“共富蛋糕”?太子尖的故事还在继续。
点评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授、
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任重
“商业”“公益”“环保”和“共富”这样的修辞本来是相互扯不上边儿的,但通过太子尖的“净山”活动与自媒体的对接,却意外迸发出令人惊叹的临安能量。
这意外其实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正是临安生态治理与共富建设的真实一页。以垃圾换咖啡,想必不可持续——有了党员志愿者协同参与的例行志愿活动,有了潘青青、陈高峰们的拳拳生态情,山上的垃圾定将越来越少。而没有了垃圾踪迹,张扬着“野和美”的太子尖不仅益发成为千万网友们心仪的打卡地,而且将撬动一个又一个“共富盒子”,续写临安新的生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