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共享厨房用温情点亮希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18 07:13   

两年服务近20000次、惠及超1000户病患家庭

杭州日报讯 余杭区仓前街道朱庙社区的4号农居点,如今已改名为“朱庙幸福里”,沿街有间店面,红色招牌上,“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几个黄色大字尤为显眼。自2022年起,这间“厨房”已免费服务近20000次,治愈1000多户病患家庭的心灵。目前,这种模式正推广到杭州其他区、县(市)。

典型案例

街巷里建起共享厨房

别样烟火让病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大早,陈华荣拉着七八斤猪肉回到“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早就退休的他是这个“厨房”的“大总管”,大家都叫他“老陈”,“我们每个月都有两次吃‘大锅饭’,明天正好做包子。”老陈乐呵呵地说。

“厨房”在老陈家边上,从“厨房”步行至浙大一院总部只要15分钟,离葛巷农贸市场也就50米,选址在这里,就是为了方便家属给病人做饭。

老陈告诉记者,虽然店名里带“沈大姐”,但“厨房”其实是一位姓王的先生在2022年租下老陈的店面开起来的,“他爱人曾在浙大一院住院,发现附近适合病人吃的餐馆少,后来他知道丽水有个‘沈大姐爱心厨房’,就在我们这儿开了一家。”“厨房”日常的水电、燃气费都是王先生负担,每年得投入20多万元,其间他婉拒了不少人的捐助。

走进“厨房”,7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设了12个炉灶,烹饪用品、餐具齐备,全部免费使用,病人爱吃什么,家属买了菜来这里烧,然后带去医院。“厨房”每天上午9点至11点半、下午3点半至6点开放,如果家属有需要,“厨房”会开到晚上七八点,全年无休,大年三十都有人来。“我在家吃完年夜饭,就会来‘厨房’看大家包包子、包饺子。”老陈说。除了日常开销管理和卫生打扫,老陈还常常给病患家属做情绪疏导,“来这儿最多的是血液科病人的家属。有的人刚来时满眼是绝望,我就安慰他们、想法子给他们点力量。”

老陈回忆起“厨房”开后的头一个大年三十,有个大连来的姑娘,在医院陪了丈夫5年,那天她照例来“厨房”烧菜,一直寡言的她,做着做着就哭了,嘴里冒出一句:“我想家了……”这一幕让老陈很触动,对这些生活压力巨大、心情沉重的人来说,千言万语都比不上灶前的别样烟火。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来“厨房”的“顾客”越来越多,高峰期有几十个人,灶台都有些不够用。还有不少专门来道谢的“回头客”,“前几天,有个病患家属专门从诸暨赶来看我们,和我说:‘大叔你辛苦了,在这里烧了3个月,心情蛮愉快的。’”

据悉,浙大一院每月都会来“厨房”组织活动,这里也成了医院和病患家属沟通的一扇窗。此外,在“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所在的梦想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内,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仓前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也成立了党员服务支队,为病患家属提供咨询服务。

“厨房”的“后厨”团队越来越壮大。

区域亮点

借助特色街区打造

多方联动推动基层公民道德建设

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如何将温情注入看起来相对较硬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建设?秉持着互助共享理念的“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成了余杭区持续健全“浙江有礼·文明圣地”区域文明新实践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厨房”是如何实现破圈的?来看看这些做法——

首先是建队伍,招募病患家属和社会志愿者加入。“厨房”在与街道社区建立起良好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宣传“厨房”的服务,建立融合了病患家属、医生、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志愿者团队。“厨房”还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倡导病友和家属之间的互助。

其次是强服务,营造志愿者的“出场机会”。除了日常服务,“厨房”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做包子“团建”活动,志愿者在与病患家属的深入交流中,帮助他们舒缓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厨房”还关注病人的饮食需求,确保餐品符合健康标准。此外,“厨房”还定期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估,收集病患家属的反馈,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再次是聚人气,与社区组织、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厨房”的理念和活动,形成多方参与的道德建设网络,传递互助精神,营造关爱病人及其家属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余杭区正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厨房”所在的街区资源与病患家属、工作人员共享。

经过两年努力,“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累计提供免费服务近20000次,惠及超1000户病患家庭。

用爱与美食传递温暖与希望

专家点评:张义修(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源于凡人善举、贵在持之以恒,让小小的互助空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亮丽风景。这间温馨的“厨房”,不仅弥漫着家常菜的香气,更充盈着相互扶持的道德力量。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和服务,让病患及其家属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家的感觉,在一粥一饭间实现生活上的互助、情感上的关怀,让善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流动。

从模式上看,爱心共享厨房构建了一个多方联动的新型道德实践平台。不仅有老陈这样可敬、可爱的热心志愿者,还汇集了街道、医院、学校等多方资源,为病患家庭提供了立体化的支持。病患家属的回访以及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说明这种开放的模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在爱与美食的传递中,这间“厨房”也成了展示城市人文关怀的一个生动窗口。

从发展看,随着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的建设,相信这一公益品牌将进一步拓宽内涵、扩大影响,惠及更多人群,将基层道德建设更好地融入城市现代化发展脉络。从一间共享厨房到一个特色街区,折射出的是城市基层文明实践的丰富性和覆盖面的不断提升。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实践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方式,能让道德的力量更好更快地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原标题:爱心共享厨房用温情点亮希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章翌 通讯员 应浩然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