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实事 寻找杭州最美“丰”景 科技助力多元产业繁荣 未来乡村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17 07:23   

你吃过“上过天”的紫番茄吗?见过如诗如画的“天空草莓瀑布”吗?目睹过机器人熟练地种菜吗?有过背靠茶山直播带货的新奇体验吗……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杭州的乡村正上演着一场别样的“田园革命”。

步入12月,杭州各处的红枫映衬着金黄的银杏,正是出游打卡的好时机。日前,近百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深入萧山区和临平区,目睹了现代农业的创新奇迹。一路上,他们仔细考察乡村治理机制上的创新举措,认真聆听特色产业开发的精彩故事,对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赞不绝口。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平整而宽敞的村道,白墙黛瓦的村落中炊烟袅袅,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在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不仅保留着传统的静谧与秀美,更融入了科技与创新。被人称道的不只是数字化治理手段,还有产业园里的现代化种植场景……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真实写照。

数字赋能与全域治理 村庄实现华丽转身

此行第一站是群山环绕的戴村镇佛山村,涓涓溪水串联起数字生活馆、美丽菜园及佛山公社。人大代表们行走在游步道上,被眼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我们村曾经也很穷,交通不便、用地紧缺,制约村子发展。” 戴村镇党委委员、佛山村党总支书记钟望达说,2018年,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佛山村解决了资金、空间、动力三大难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0万元到2023年398.38万元的华丽转身。

参观时,人大代表们被一个茅草亭打造的共享洗衣房吸引。“以前我们要去小河边洗衣服,长时间弯腰很累的,现在来这里洗,很方便!”洗菜的村民说,水是免费的山泉水,村里为此做了截污纳管、污水处理,达到环保目的。佛山村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一大批运动休闲的特色项目落地生根,高空秋千、滑翔伞、漂流……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数字化治理更是村里的亮点,数字生活馆成为村民办事服务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能线上申请用章,挺方便!”办事大厅的老人告诉人大代表,2022年村里就率先推出了用印全流程闭环管理“智慧印章”。目前,该系统已纳入全区578个村社1614枚印章,处理了50多万项用印事项,总用印量达354万余次。村民还能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公社,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是土特产展示售卖的重要平台。而映山红特色农产品则是佛山村乡村振兴的又一亮点。它起源于戴村镇映山红计划,通过“初心菜园”将杂地变菜地,每块绿意盎然的菜地附带二维码,扫码即可进入农特产品代销平台获取购买信息。“村里面的菜地都这么高大上,扫码还能购买,是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好办法啊。”人大代表感慨道。据悉,2023年,戴村镇为本地老百姓代销农产品总销售额达560万元,真正让映山红“映红”了百姓的好日子。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高效生产助力农户增收

“原来我们吃的菜是通过全程自动化种出来的!”在浦阳镇“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里,人大代表们被眼前的智慧农场吸引。该园区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农业企业及科学家提供优越的研发环境和服务支持。例如“智慧大脑”系统能够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提供最佳种植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中,数字种苗工厂,用于蔬菜、瓜果、粮油、花卉等作物的育种试验、工厂化育苗和新品种推广。尤其是全自动移苗补苗车间,展示了图像识别技术和机械手协作的高效性,实现了成品苗盘好苗率100%,速度高达26800株/小时。如此高效率,让在场的人大代表们“大开眼界”。此外,智能播种车间采用意大利进口设备,播种速度可达12万粒/小时,相比手工播种提速近60倍,且精准度超过99%。“大家看,这个云雾缭绕的是催芽室,种子可在4-5天内完成催芽,效率远超自然条件下的15天!”园区负责人俞慎诚介绍道。

在随后的番茄品种试验温室里,一排排品种各异的番茄展现在眼前。现场,大家被一颗小小的紫番茄吸引,停下了脚步,纷纷掏出手机记录“新鲜事”。“这个紫番茄种子‘上过天’,我们去年种了5个番茄品种,今年升级到了27个,豫艺酸甜果、光辉101、航天黑、绿钻等各种新优品种。”俞慎诚表示,通过番茄新品种的引种及种植示范,将进一步推动萧山番茄产业化发展和全产业链构建,帮助更多中小型家庭农场和农户增产、增效、增收。

立足山水茶果 走出三产融合共富路

位于所前镇的三泉王村,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成为省级未来乡村建设的典范。据了解,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不仅传承了千年宋韵的历史文脉,还激活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活力。该村以“香雪李花、养生三泉”为主题,走出了一条“山水+茶果+农文旅”相结合的共富之路。

三泉王村通过“拓山、秀水、精田”三项工程,打造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旅游线路,如环山游步道、茶园彩虹步道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我们希望通过全年无休的生态游、采摘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这片古老土地的魅力!尤其是3月中旬,满山遍野的梨花格外美丽。”村书记王海勇向来访的人大代表们介绍道。

此外,三泉王村充分挖掘红心李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打造“三泉王村红心李”品牌,并通过“共富红小二”项目将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配套建设了汇星园驿站、民宿、农家乐等多种消费业态,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村民收入。对此,村民王大姐深有感触,“以前靠种地维生,收入低;现在村里发展起旅游业,我开了农家乐,一到节假日生意特别好,收入翻了好几番。”

让叶菜“颗颗有追溯,绿色有滋味”

在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播种线、机器人点阵式高速移栽系统、自动采收包装和基质消杀清洁机组及矩阵式漂移栽培区等项目吸引了政协委员们的目光。现场,播种、催芽、育苗、移栽、收割、包装全链条机械化自动生产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天天有菜出的稳定产能,绿色标准的叶菜品质,实现了“颗颗有追溯,绿色有滋味”。

全自动播种流水线实现基质处理、填装穴盘、播种、浇水、穴盘转移至育苗等全流程自动化。配合定制的288穴苗盘,播种速度可达17000颗/小时。育苗生产线由“智能催芽室”“LED育苗仓”与“日光练苗线”组成,将完成播种后的穴盘自动转移至苗床后,再送至暗化催芽室,24-48小时后就可以出仓。根据种植需求,转入育苗室或在室外进行管护,经过暗化催芽室的作用,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种子的发芽率也提高20%以上。当菜苗长成至4片叶片后,就会将苗床通过输送线移至日光炼苗线进行自然光菜苗长成。

杭州农发的绿色蔬菜,将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杭州好菜”。

“鱼—菜—田”让效益与生态同频

走进嘉润牧鱼临平东湖智慧生态园区,番茄、黄瓜、杭椒、叶类蔬菜和澳洲淡水龙虾让人目不暇接,“鱼菜共生”养殖模式更让人眼前一亮。走科技赋能+多业态融合生态发展的道路,嘉润牧鱼重点打造“工厂化渔业—工厂化无土栽培—大田粮经轮作”的现代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介绍,东湖智慧生态园区自2022年启动建设,现已实现14000立方米淡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22080平方米淡水虾养殖。值得一提的是,园区采用“农业智慧大脑”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并上传至嘉润牧鱼大数据平台,通过生长模型运算指导养殖作业,实现了精准管理。同时,园区接入浙江乡村大脑系统,构建了稳定的智慧渔业技术体系。

另外,基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创建了“鱼—菜—田”综合种养殖模式:养鱼尾水用于果蔬栽培,处理后回流至缓冲池,经过四道生化过滤和膜处理再返回鱼池,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目前,园区内15套无土栽培区块与循环水养殖单元匹配,这既解决了尾水排放问题,又降低了水肥成本。

东湖智慧生态园区别具一格的养殖模式,让产能提升了近60倍。

高效生态农业与乡村共富一体推进

草莓不仅可以站着摘,还能坐着摘。一颗颗草莓,不长在地里,而是如瀑布般悬挂在空中。在草莓君·塘栖村未来乡村共富生态草莓园里,一种创新的草莓种植模式引得政协委员们纷纷上前采摘尝鲜。

据了解,悬吊式“天空草莓瀑布”借助先进的物联网系统,栽培草莓的悬挂架可以灵活升降到任意高度,极大地丰富了大棚内空间的利用价值。“空气里甜甜的,让人心情舒畅,坐着伸手就能摘到草莓,体验很新鲜。”在一排被降下的悬吊架旁,政协委员们仔细观察草莓长势,参观种植设备。这幅美好画面,正是塘栖村未来乡村共富生态草莓园探索现代智慧农业收获的一颗“甜蜜果实”。

目前,该草莓生态园已形成多元种植模式,精品草莓年产量可达20多吨,围炉煮茶等旅游新项目节假日可吸引游客上千人次,数字化大棚草莓每年利润可达百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成为高效生态农业与乡村共富一体推进的典范。

随后,政协委员们还参观了塘栖村美丽乡村核心区、共富乐园、临平区乡村共富研学中心等。

为充分展示杭州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天,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携手每日商报又将联手策划一次特别的乡村实地考察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活动邀请了市民代表、农民艺术家、网络达人等不同群体,深入探访余杭区径山村、余杭径山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前溪村)以及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等,让大家近“零距离”体验杭州乡村振兴成果。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交流的盛会,在这里大家可以共同探讨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分享见解与灵感。我们诚邀您持续关注本报后续报道,一同见证杭州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原标题:聚焦民生实事 寻找杭州最美“丰”景 科技助力多元产业繁荣 未来乡村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沈艳 孙飞扬 蔡杭吉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