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师傅”变身“巧工匠”建设“好房子” 全国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在杭举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16 07:30   

全国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学员参观阆坞村。记者 王昭奕 摄

富春江畔,白墙黛瓦,水墨如画,这里的杭派民居早已火爆“出圈”,收获无数关注。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主办的第一期全国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在杭州举行,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和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从业者走进富阳东梓关村和阆坞村,一探杭州以高质量农房建设管理打造和美乡村的“核心密码”。

“杭州农房建设得相当有‘韵味’,对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育也有一套值得学习的经验。”来自宁夏的哈女士对杭州农房建设管理竖起了大拇指。

频频收获“点赞”,这背后是杭州一直以来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全域全体系推动农房建设的不懈努力。“我们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在创新实践中构建了一套农房建设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建成了一批具有杭州韵味的杭派民居,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育“巧工匠” 农房建设有了专业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一支“会看图、懂理论、善建造”的乡村建设工匠队伍,杭州下足了功夫。其中去年出台的《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对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发证、建档入库、信用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培训方面,我们依托属地建设部门免费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对考核合格的乡村建设工匠颁发培训证书,实现工匠‘持证上岗’;建档方面,目前全市1.6万余名持证建设工匠全部纳入农房智慧系统平台统一管理。”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信用管理方面,杭州出台了乡村建设工匠积分和评价办法,从证书管理、合同签订、材料使用、风貌管控、文明施工、安全质量、继续教育、百姓评价等24个方面对建设工匠实施积分评定,设立“好、较好、一般及差”四个信用等级,形成工匠信用奖惩制度,实现“优胜劣汰”。

乡村建设工匠有了“淘汰机制”,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得到了极大保障。以富阳区为例,采用“线下+线上”“理论+实操”的模式,今年对289名工匠证到期的工匠开展年检,淘汰129人,进一步夯实了工匠队伍能力素质。

以赛促训是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杭州每年积极组织职业竞技比武,让乡村建设工匠有了“秀”出自己真功夫的“舞台”。今年5月,市建委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了杭州市乡村建设工匠技能竞赛,15名工匠脱颖而出,代表杭州参加全省工匠比武,最终14名选手获奖。

不仅如此,杭州还建立了1个市级和6个区县级实训基地,开展“建筑师、工程师”下乡行动对乡村建设工匠进行技术培训,将工匠理论和技能操作专业化教案课程送到乡镇一线,探索成立乡村建设工匠协会等一系列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土师傅”成功转型升级为新时代“巧工匠”。

技能升级、管理到位,让这些“巧工匠”在杭州有了更多发展机会。

“我们允许并鼓励有能力的乡村建设工匠参与乡村小型项目招投标,以市场化机制提高工匠收入,提高工匠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住上“好房子” 和美乡村多了致富路径

工匠队伍打造越来越专业、农房建设管理越来越系统,村民们也纷纷住上“好房子”。

“房子太漂亮了,全家人都喜欢!”分到新房子后,阆坞村村民吕先生忍不住和亲朋好友分享这份喜悦。因富阳造纸产业腾退和富春湾新城建设需要,富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落户渌渚镇阆坞村,于是阆坞村启动了整村搬迁工作,这也给村里的农房蝶变带来了契机。

“我们邀请省建科院进行全过程设计,房建规划设计尽量利用自然地貌有机布置,展现原生态自然肌理。外观选择了浙派民居经典的白墙黑瓦,还有人字形弧形屋顶,二户一联组合,建筑标高高低不一,体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学。”阆坞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邵全民介绍,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分房”模式,有效保证农房建设安全和风貌,“除了建成525套农房之外,村里还规划了卫生服务站、综合服务楼、孝善堂、邻里中心等配套设施21处,目前已建成3处。”

除了推进农房集聚建设保障乡村风貌统一,杭州还积极推广“图集+服务”模式,免费向农户提供农房通用图集,并针对农户个性化建房需求,提供全过程设计服务。“我们深入挖掘杭派民居‘温婉内敛、粉墙黛瓦’的特征,对‘人字线、硬山顶、小青瓦’等传统构件进行现代风格转译,编制了野趣山居型、富春山水型、湿地水乡型和诗意田园型等特色民居图集。”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通用图集的使用,既可以让农户的选择更加多元,又能保证乡村风貌和谐统一。

截至目前,杭州共向农户提供多种风貌与功能兼备的农房图集1029套,帮助农户修改设计方案1.97万次,服务农户4.9万人次。

建起来、美起来,更要富起来。阆坞村还充分预留了发展空间,未来计划引入文旅、康养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

阆坞村即将走上品质农房“美丽变现”的路子,而距离不远处的东梓关村已成了美丽农房撬动乡村振兴的例证。

东梓关村46户“新杭派民居”因酷似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而迅速走红,纷至沓来的游客给这里带来了商机,民宿、餐饮店陆续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目前,全村发展民宿32家、江鲜馆11家,从业人员辐射到周边村庄,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200万元。

从建设品质农房到实现宜居宜业,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我们将继续以农房建设为主抓手,将农房建设与地域特色、风貌、产业相结合,持续打造具有杭州韵味的杭派民居,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更多的“好房子”变成群众致富的“钱袋子”,促进乡村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原标题:“土师傅”变身“巧工匠”建设“好房子” 全国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在杭举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昭奕 通讯员 杭建宣 杨建浩 杜晓声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