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发布 杭州十三兄弟,创新能力哪家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06 07:23   

全省唯一 “四连冠”地市 杭州大名“鼎鼎”

12a4dbab25a6f5aeedbc7d7a8c896a2e_rB4AiWdSFIiAGBzJAAF1PWgq644285.jpg

b28502db203c232e5e26b3041c46586d_rB4AiWdSFImACdFfAADLVzB-ME8537.jpg

制图 高薇

科技创新,是在城市竞逐赛中保持领跑的“撒手锏”。

近日,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在杭单位牵头或参与的237项科技成果捧回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从创新能力来看,杭州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杭单位牵头完成的54项成果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成果总数的93.1%。在杭企业中电海康“陈宗年智能物联创新团队”,拿下了全省唯一的浙江科技大奖。

从创新主体来看,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杭高校、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牵头完成的获奖成果分别为102项、44项、41项。获奖数量排名前5名的分别为浙江大学(47项)、浙江工业大学(17项)、浙江省农科院(9项)、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6项)和浙江理工大学(6项)。

从区、县(市)来看,杭州十三兄弟中,西湖区以85项领跑,余杭区实现了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四大奖项“大满贯”,表现抢眼。

西湖区何以领跑?

五山四地一分水的西湖区,最初是靠着文旅起家的。近年来,西湖区以科教兴城,从默默无闻的杭城郊区,蜕变成为杭州科教高地,连续三年夺下“科技创新鼎”。

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西湖区以85项成果登榜,领跑杭州区、县(市)。

细看85项科技成果,高校领衔的成果56个,企业领衔和参与的成果29个。很明显,在这场创新能力的竞逐中,西湖区之所以能领跑,高校院所的作用举足轻重。

放眼浙江,论高校资源,西湖区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作为浙江高校院所资源最集中的城区之一,西湖区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美院、国科大杭高院、浙江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一直以来,高校经济也是推动西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西湖区在高校高度集聚之地画下了5个圈: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老文教创新创业圈。五环围绕所环高校,各自形成了一个“自转”体系。

近水楼台先得月,西湖区创新“教科人一体”模式,在浙大玉泉校区咫尺之地,打造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布局“一谷四基地”。其中,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离浙大玉泉校区仅1.2公里。

在培育硬核企业的路上,西湖区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视为独角兽(准独角兽)、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摇篮,通过政策的强力赋能和资源的巧妙嫁接,为这些企业开辟了一片成长的沃土。目前,西湖区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76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61家。

余杭区何以实现“大满贯”?

论创新能力,余杭区一直名列前茅。2023年,余杭区创新指数以187.7的高分,居全省第2。

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让余杭区首次实现了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四大奖项“大满贯”,中电海康集团的“陈宗年智能物联创新团队”还拿下了全省唯一的浙江科技大奖。

中电海康的发展,离不开杭州培育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壤上,有陈宗年最看重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余杭区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建好了孵化器,构建了一条“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孵化链,筑巢引凤招引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催化从“孵化空间”“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的创新蝶变。2023年,余杭区新增市级孵化器17家,新增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孵化器建好后,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目前,余杭区有效“国高企”数已达2702家,用时3年,重回全省第一。

余杭区还挖掘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的放矢,支持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推动高端研发机构建设。2023年,余杭区新增区级研发中心313家、市级研发中心81家;新推荐省级研发中心63家,列全市第一。

余杭区也舍得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摘取科技成果。2023年,余杭区拨付区级科技与人才专项资金5.5亿元,惠及科技人才企业超1800家次。这些实打实的支持,让企业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原标题: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发布 杭州十三兄弟,创新能力哪家强?)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