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杭州采荷公园正在升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03 08:20   

为黑水鸡、小等“原住民”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

2be62f392cee1442aadcdc6ee5101fe6_rB4AiWdOIAOALL8-AAHkjUawNzw753.jpg

采荷公园 记者 凌姝文 摄

天冷了,冬候鸟们来杭州做客,采荷公园也是它们光顾的一站。

建于1986年的采荷公园,被多个小区围抱着,眼下,正在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已经进入改造尾声。

为鸟儿建设水里的“躲避窝”

采荷公园的面积近2.4万平方米,公园里有两个湖:采莲湖和采菱湖。

公园里有很多种生物,包括黑水鸡、小、翠鸟、青凤蝶、绢粉蝶、鲢、鳙、褶纹冠蚌、云南黄素馨等。从小在采荷长大的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我还见到过野生小刺猬。”

改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采荷街道从“丰富植物群落结构,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庇护所,修复水生本土物种群落,增设生物多样性科普、观察装置,改造宁静公园”等五个角度入手,在公园设计了11处“友好角落”。

为了让水鸟便于躲藏,在岸边补植了水生植物。为了招待小蜜蜂、蝴蝶等“吸蜜”动物,在花坛里种下了很多四季花卉。

很多改造细节都体贴地照顾着生物们的生活习性:采莲湖区装上了分贝测试仪,按照宁静公园的提升标准,尽可能地让这一片静下来,不会惊扰到栖息的小动物;采菱湖区浮岛上的大片毛竹被修理了大半,种上了白蝴蝶、石蒜、萱草等植物,岛周围也安装了浮水式增氧机,一个生态浮岛就有了。

增加与野生动物

不期而遇的机会

采莲湖西南角多出了几样东西:饲饮器、小水槽、堆肥器、蚯蚓塔,采菱湖的西北面花坛也多了一幢昆虫旅馆。

饲饮器,主要为小动物提供食源和水源;小水槽,相当于兽类和鸟儿的洗澡盆,避免让不识水性的动物掉入湖里;堆肥器,看起来像四四方方的一个笼屉,利用落叶和土壤交替堆叠,经过发酵和腐熟,改善公园的土壤肥力;蚯蚓塔,是用来分解有机物质,为蚯蚓打造的一个“食堂”;昆虫旅馆,是为独居蜂类打造的,为切叶蜂提供了竹筒筑巢,为泥蜂和木蜂提供砖块和木箱筑巢,瓢虫等益虫也可以在这里过冬。

走到采莲湖的东南侧,一棵大树底下蹲伏着4只石蛙。“在我小的时候,这几个雕塑就在了,很多小伢儿都在这里拍过照。”徐先生说。看到了石蛙,就代表到了一处生物多样性友好打卡点——蛙类合唱团。

这些设置,都增加了居民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机会。

“我们在采菱湖区开辟了一处生物多样性户外课堂,以后,这里可以成为青少年们的第二课堂。”采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采荷公园还计划增加生物多样性观察镜、远红外观测设备等装置,方便我们更好地观察、记录园内的‘到访者’。”

采荷公园找到了全新的转型之路

采荷公园,是杭州口袋公园的“前辈”。30多年来,小荷塘一点点“长”出了景观喷泉、石径长凳、观景平台……变成了居住区的“绿野仙踪”。如今,杭州见缝插针地打造口袋公园,采荷公园领先一步,率先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

在着手改造公园前,采荷街道派出了一支小分队前往上海考察。

2019年,上海长宁区虹旭小区打造了上海第一个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社区生境花园,此后不到两年,长宁区又诞生了紧邻滨水河道的乐颐生境花园,不仅让居民实现了“推窗见公园”的愿景,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今年1月,杭州首次发布《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不言而喻。除了采荷公园,上城区还在引导全区14个街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细胞”建设,改造建设了一批如八卦田遗址公园、紫阳书院、丁蕙实验小学等具有生态保护、互动体验、科普教育功能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

(原标题:38岁的杭州采荷公园正在升级)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