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 共同探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杭州日报讯 昨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 Shanghai)、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办的2024“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年会——“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与韧性’优秀案例颁奖暨‘繁荣与生计’优秀案例征集”在杭州召开。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日本筑波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园文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各直属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全球守护 遗产地优秀保护管理案例不断涌现
世界遗产的保护,是需要全球共同探讨的课题。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各个遗产地推陈出新,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保护管理案例。
现场,主办方进行了“环境与韧性”优秀案例颁奖仪式。“历史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模式探索”“巴基斯坦拉合尔管理局的围墙城市管理”“林茶共生,人地共荣——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中国长城脚下是家园”“印度德里红堡综合保护管理计划”“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哔哩哔哩捐助——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作为人与自然的发展引擎——以中国武陵源为例”等获得了优秀案例奖。
在随后的优秀案例汇报环节,项目代表们详细介绍了案例,深入剖析了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世界遗产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一湖碧水 打造兼顾历史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西湖模式”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陈云飞作为项目代表,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模式。
她介绍,西湖文化景观在自然演变和浚治过程中,湖岸线及景观历经了反沼泽化的“变”和山水格局1000年的“不变”。这些年来,杭州多管齐下,通过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极大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3年实施西湖引水工程,建起两座日水处理能力分别为30万立方米和10万立方米的水沉淀处理设施,钱塘江水通过混合、絮凝、沉淀等处理工艺流入西湖,每天从钱塘江引40万立方米清水,一年引水1.2亿立方米,相当于让西湖水一个月彻底更换一次;同年,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优化示范工程实施,对约70万平方米湖区的水生植物配置进行整体优化。2011年,实施北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基本建立北里湖沿岸沉水植物群落。2012年至今,针对局部区域开展西湖疏浚,并将淤泥用于西湖水域荷花养殖。在管理模式上,西湖也勇于创新,构建形成兼顾历史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完美协调文化景观保护和超大城市发展。
为了让更多公众一起保护西湖这颗明珠,西湖文化景观用多“变”的公众参与机制,创新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共管共享的“西湖模式”。2002年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真正实现了环湖绿地贯通,建设形成环湖大公园;同时推出“免费西湖”,真正做到还湖于民、全民共享。
创新集聚 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
在主旨发言环节,业界顶尖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其中,同济大学教授邵甬就“世界遗产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与大家进行了探讨。
他表示,人居型世界遗产大多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传统村镇,也有的在近现代城市和村镇,其建筑和城市格局能够代表所在地域的文化特性或规划思想。人居型世界遗产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见证,极其珍贵。
如今,人居型世界遗产也存在许多挑战与问题,比如旅游业发展、城市开发等都会对其造成破坏或影响。“为了保护好珍贵的遗产,全世界都有不少优秀的保护案例。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目前古城的定位已从单一旅游转为‘活着’的古城宜居世界遗产地,实现从‘活下来’和‘管起来’到‘活得好’。通过打造‘平遥共建模式’,可以鼓励大家一起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邵甬说。
在“繁荣与生计”优秀案例征集环节,WHITRAP项目主管李泓女士就2025年“繁荣与生计”优秀案例征集进行了介绍。
此次年会促成了遗产地管理者如何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交流,表彰了遗产工作者做出的贡献,分享了优秀案例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将对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地区报告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凸显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意义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