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杭州理发师们的“馨匠善”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0 06:58   

杭州日报讯 在生活的诸多琐碎里,理发,看似平常,却实实在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

从孩童时被父母领着,满心好奇又略带紧张地坐在高高的理发椅上,到成年后为了重要面试、约会,精心挑选心仪的理发店和理发师,再到老年时盼着那熟悉的一剪一梳,能让自己依旧精神矍铄,理发贯穿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在这群默默耕耘的理发师中,有在老街坊口坚守多年的热心大姐,用精湛的手艺为邻里剪出亲切与温暖的;有在时尚沙龙里挥洒创意的听障发型师,以潮流的造型让都市人绽放个性光彩的;还有在社区小店默默奉献的热心师傅,为老人小孩精心打理适宜的发型,带去满满的关怀的。

虽风格不同、环境各异,但这些“发型魔法师”们都凭着一把剪刀、一柄梳子、一面镜子,以真诚、亲民、务实的服务,书写着关于杭城理发温馨、匠心、善心的故事。

354d2e6e5ae2fa45a96a9f39dd245dfd_rB4AiWc8v5qASH9NAAN5V-ZldGI159.jpg

是平价老店,更是情感驿站

来自上海的朱女士知道周巧红是因为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一张自拍。

照片中,朋友梳着精致的复古发型,身着旗袍,优雅知性,配文笑称自己模仿了回明星。爱美总是年轻女孩的天性,顺着朋友给的地址,朱女士找到了位于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五柳巷16号的红辣椒专业理发店。

初到店口,朱女士有点“不可思议”:店面并不大,却十分醒目——门脸是老式的木质结构,带着岁月摩挲过的痕迹,泛着淡淡的棕褐色光泽;窗户是复古的格子窗样式,窗框同样为木质,被漆成了暗红色,与门店招牌的红色相得益彰;透过干净透亮的玻璃,能隐约瞧见店内摆放着的老式理发椅及理发工具;窗台一侧的墙上还挂着字迹已略显暗淡的小店介绍牌,标着“烫发 焗油”字样和老板娘的姓名、电话。

c5496313c0f1a54baa6a1aa93ba936da_rB4AiWc8v5uAVsUhAAIR8ObbjJY813.jpg

推开小店的门帘,斑驳的墙壁、极具年代感的家具,拖着长长“尾巴”的电推剪,让朱女士感觉仿佛开启了穿越时光之旅。更让她诧异的是,老板娘周巧红的手艺和平价的收费。

“她不仅是‘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更是能满足各种需求的‘魔发师’。”朱女士告诉记者,只看了几眼自己提供的明星复古照片,周巧红就轻松复刻出同款,还根据自己的头型、气质做了改良,“不愧是国家高级美发技师”。

“‘她喜欢’加‘适合她’就是最好的结果”。前年,有博主找到周巧红做复古发型并将成果照发到网上后,引发热议,于是这两年,陆续有来自北京、广东、新疆、辽宁、山东、江苏、青海、湖南等全国多地,甚至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客人,都慕名前来做国风发型。

“今年8月,有个韩国小姑娘通过网上社交平台知道了我的店,特意大热天来做造型,她说很认可我的手艺。”周巧红笑称,她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技艺,把复古国风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

除去“网红”理发店的名片,周巧红的小店也是街坊邻居的情感驿站,那份亲民与温馨,让每个踏入店门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杭州从事美发行业30多年了,许多老顾客就像一路陪伴的亲人,我喜欢和他们聊天、谈心,传递正能量。”周巧红说,因为视客人为亲人,她的理发店几十年从未涨价,“理发是一项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服务,不应定价太高,要让每个人花不多的钱,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5da61fe203e8b81bbf6cf6c91b20cbe7_rB4AiWc8v5uAH41XAAPHeq7UVuM981.jpg

在周巧红的店内珍藏了4个笔记本,写满了几年来顾客们的温暖留言——“平常的小店,不平常的技艺。平常的价格,不平常的品质”“近30年,全家都在这里理发,技术精湛,服务周到。此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里没有漫天要价,没有没完没了的买卡充值,让我感受到了老底子理发店的氛围”“感谢老板娘深夜最疲惫的时刻还愿意为我剪发。从小到大,我没什么自信,周巧红用她的剪刀和堪比整容的手艺,让我拥有了自信的发型。”“从少女到为人母,感谢陪伴20年”……

再度翻开笔记本,周巧红百感交集,就像店名红辣椒一样,小店红火了半辈子,从刚出生2个月的婴儿到102岁的老人,她已记不清自己服务过多少人。

但小营街道里清楚记得周巧红的人却有很多——每月15日,都是周巧红固定的“爱心义剪日”,她会带着理发工具,上门为腿脚不便或高龄的老人免费理发。“不嫌脏来不嫌累,不喝水来不要钱。”这是社区里不少老人对她义务服务的评价。

当被问及未来的心愿时,周巧红说,她想把这个看起来可以留住时光的理发店做成经久不衰的亲民市井老店,“我会一直做下去”。

(原标题:于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杭州理发师们的“馨匠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姚似璐 受访者供图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