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0多年的阴晴雨雪 从南宋宫廷候台到杭州气象站 馒头山一直是杭州观测气象宝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02 07:37   

南宋“中央气象台”在吴山

现在还能找到至德观遗址

吴山至德观遗址

南宋的气象工作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

太史局,可以说是南宋临安城的“中央气象台”,是掌天文历法等的中央专业机构。张立峰在《阴晴雨雪五千年》一书中写道:“在锦绣繁华的南宋都城临安,秘书省辖下的太史局于吴山之巅建有‘清台’”(自古以来,天象台又称清台、灵台或观台),太史局“其下又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钟鼓院和印历所等。天文院昼夜观察天文气象的变化,与禁中翰林天文院的观察记录作对比、校正;测验浑仪刻漏所掌管浑仪、圭表、刻漏等观天测时的仪器,窥测日月五星变化,考证校订历法时节;钟鼓院则掌管钟鼓楼敲击钟鼓、报告时辰等事务;印历所负责编印历书,通过贩卖历书以补经费不足。”

有一句南宋老底子谚语:“城隍山上看火烧”,说的就是作为当时杭州城内的制高点,站在城隍山(也即吴山)上可对全城的火警一览无余,当时的“消防站”望火楼也就建在那里。同样是取吴山之巅的地理位置优势。

南宋太史局的观象台就设在吴山上。今天大家去吴山,还能找到隶属于南宋气象机构的至德观遗址。至德观,即宋十一曜太岁堂,俗称太岁庙。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建于浑仪台侧,隶属太史局。观有“星宿阁”,塑天帝星曜像,每岁迎春时,此处为奉句芒(gōu máng)之神(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之地,名曰“太岁上山”。相传旁边的“清晖轩”内为现存的至德观庭院遗址,如今里面古木沧桑,附近还有一株树龄超730岁的香樟树,树下有一块石碑,上刻隶书“宋樟”。

位于馒头山顶的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

我国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图

画的就是南宋的吴山清台

找到了当年南宋“中央气象台”的位置,那么当时最重要的天象观测台“清台”是什么样子呢?

麻碧华介绍说,观象台是古代皇权的象征。杭州吴山是南宋清台的建设地,也是元代观天台重建地。吴山上的“清台”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动工,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全部建成。建在吴山山顶至德观的南宋“清台”,不仅保留有清台图,同时还有建筑的详细尺寸,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南宋人秦九韶的数学巨著《数书九章》卷十四中就绘有吴山清台图,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图。根据史学家的研究,秦九韶极有可能是参与了南宋清台的建设,他所绘制的清台设计图基本就是当时吴山清台的原貌。

南宋的吴山清台在德祐元年(1275年)遭火灾损毁,公元1355年至1364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迩在吴山重建清台。由省级政府主持兴建的观象台建筑,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

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道士吴志中在清台原址上建了一座庙,21年后,这座庙又被大火焚毁。后人在万历丁丑年(1577年)刻了块江东庙碑石。天启辛酉年(1621年)七月,又有人在碑背面镌刻了“观星台”三字。据称,“观星台”碑石可能是一位名叫来三聘的孝子所立。

1999年,吴山观星台碑由吴山茗香楼迁至杭州碑林,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孔庙的时候,可以找一找这块刻有“江东庙碑记”的断碑,背面有“观星台”和“辛酉七月”几个字。

杭州孔庙碑林星象馆

除了吴山观星台碑,在孔庙星象馆里,还能找到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人们对天文、气象、历法就颇为重视。

南宋负责气象工作的机构,除了吴山上的太史局,在南宋皇城大内的禁地,还有翰林天文院设置的宫廷“候台”,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馒头山。

吴山的清台和馒头山的候台,“这两个天象台都是南宋官方的天文气象机构,天象台的仪器设备也是一般模样,两者的观测结果相互对照、相互查验,以防有人误报或造假欺瞒。”(引自《阴晴雨雪五千年》)

(原标题:穿越800多年的阴晴雨雪 从南宋宫廷候台到杭州气象站 馒头山一直是杭州观测气象宝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孙蒨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