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侧有一棵千年古松
顾名思义取名“独松关”
从起点开始计时,大约总共徒步了20分钟,“独松关”三字终于映入眼帘。
右边是一户人家,穿过这户人家的门前,就是独松关的古关隘遗迹。
走入关口,洞深约10米,关门比较狭窄。抬头,上方有一个天窗,开这个天窗有何用意呢?
“这样可以使关洞内透光,方便观察。此外,在交战时,敌人进入关洞,可以从上方袭击。”百丈镇半山村村委委员杨怡说。
走出关洞,沿着关门西侧的石阶走上关顶。早年关顶曾建了一座箭楼,清代又增建了六间兵房。但这些都在咸丰年间被摧毁,仅剩现在的关门和残墙遗存了下来。
站在关顶,秋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眺望远处隐匿在山林中的古道,莫名生出一丝悲壮的感觉来。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公布时,对于独松戍歌有这样一句介绍:独松关宛若站岗的哨兵,山风吹过,松涛鸣响,山风中隐约传来的声响回荡在山谷间,唤起了人们对古代关隘的记忆和想象。到过独松关后再读,便体悟到了这句话的恰当与精妙。
从关顶下来,边上那户人家的主人走出来了,是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奶奶。
奶奶口齿清楚,只会说方言。她说自己姓王,今年86岁,老家就在边上的村,20多岁嫁到这里,现在和儿子一起住。
“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了,以前这儿全是山,路都没有。现在可不一样了,来独松关的人多得很,都是从北京、江苏、上海这些老远的地方赶过来的。”
关于独松关的名字来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南宋建炎年间,金国举兵南下,为抗击外敌,宋人在独松岭垒石为关,因关侧有一棵千年古松树,所以取名“独松关”。
但王奶奶有另一种解释:“以前山上有棵松树,很特别,只有一边的树枝上长了叶子,大家叫它独松,这个地方也就叫独松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