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里的流动摊贩,为什么再也不用躲城管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16 14:19   

橙柿互动消息 下午5点,钱塘区学源街中国计量大学南1门门口,13辆餐车一字排开,炒饭炒面、肉夹馍、铁板豆腐……让人迈不动腿。

“夜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更是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留住“烟火气”的同时,如何守住“城市美”?

今年3月,钱塘区在白杨街道试点“移动惠民车”引摊入市项目,允许一批摊贩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营业,进行规范化、集中化经营,用一辆辆小小的餐车破解管理难题。

试点半年,效果怎么样?

“游击队”变“正规军”

陈小伟“两口子”经营着一个炒饭摊,他负责炒饭,妻子赵雅负责备菜、打包、发餐。

“以前,我们也在计量大学附近摆摊,之前是‘野摊’,看见城管来了就得跑,每天就像跟城管‘躲猫猫’似的。”陈小伟说,“摊位固定后,再也不用躲城管了,平均每天的经营收入在1300元,比以前翻了一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南门斜对面,是钱塘区推出的首个“移动惠民车”试点。晚上8点左右,随着学生们下晚自习,这里迎来了当天的第二波客流高峰。

小周和朋友的炒饭炒粉摊上,围着四五位食客。

“客流量很稳定,每天大概能卖出100多份,营收平均在1000多元。”小周说。

“00后”小伙小宋的老家在河南,和家人经营着一个烤鸡腿摊。翻烤架、刷油、撒调味料……小宋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经验老到,“现在不用躲城管了,安稳很多。”

“只堵不疏”变“疏堵结合”

选择在白杨街道设点,钱塘区就是瞄准了这里有浙江最大的高教园区。

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也引得许多无证摊贩聚集。去年一年,钱塘区综合执法类信访投诉量超过1.8万件,其中,无证摊贩信访量就达9500多件。经不完全统计,钱塘区查处无证摊贩458摊,350多个摊就在白杨街道辖区。

“学源街上,高校云集,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门口,多的时候就有超过50个摊贩。他们占据了非机动车道,电瓶车和机动车混行,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有时候,路都走不通。”在钱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秩序科科长嵇宏伟看来,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在做好城市治理的同时,让小摊小贩们有地可摆、有地可去?

今年3月,钱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白杨街道等多个部门,出台了《杭州市钱塘区小摊小贩临时经营点规范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白杨街道试点)》,化堵为疏,坚持“政府主导、街道主营、部门主管”的原则,多方共同参与管理,打开了管理流动摊贩的新模式。

钱塘区已经在学源街中国计量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学校周边区域,打造了5个“移动惠民车”点位,59辆“移动惠民车”出摊。

截至目前,白杨街道全域无证摊贩投诉同比下降72.2%,城市治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钱塘“移动惠民车”有统一的外观,都排列整齐停在画有规定区域的黄线内,每辆车还设有编号,摊主们也穿着统一定制的服装、戴着统一定制的帽子。现场不仅设置了街道管理岗亭,运营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会来回检查。每辆餐车的侧面都有信息公告栏,张贴着营业执照、健康证和食品安全承诺书,证件一应俱全。

更多流动摊贩有了“家”

除高教园区外,在江对面,河庄街道在海德·云街也设置了临时摊位试点经营区,一期提供了60多个摊位,以自愿报名、集中抽签的形式,免费提供给流动摊贩,为流动摊贩“筑巢安家”;新江村打造了新农桥美食街,也为流动摊贩提供一处固定经营场所。

集中经营后,营收比以前更高了。

“客流量更大了,营业流水翻了一倍。”新江村新农桥美食街的烧烤摊主黄明超说。

除布点大学城外,钱塘区多个街道和村社也在辖区设立了专门的流动摊贩经营区域,不断扩大覆盖面,带动城市流动就业群体就业。

“通过这种模式,保障‘烟火气’、街区秩序和促进流动就业群体就业创业的同时,也为在校师生、周边居民提供便利,形成了良性循环,是多方共赢的局面。”嵇宏伟说,“现在布设的50个摊位,运行平稳有序,客流量稳定,摊主们的收入也稳定。”

嵇宏伟介绍,接下来,钱塘区将挖掘产业园区周边等合适点位,扩大试点覆盖面,探索更灵活的管理模式,计划到2026年,高校周边“移动惠民车”经营点将达5个以上、建筑工地2个以上,布设“移动惠民车”100摊以上,增加就业人数100人以上,摊主每年将增收8万元以上,打造具有钱塘辨识度的“共富样本”。

(原标题:杭州这里的流动摊贩,为什么再也不用躲城管了?)
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记者 林建安 杨亦淇 通讯员 陈晓 郁佳炜 盛霞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