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看杭州9大改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11:50   

杭州是靠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的发展历程,这句话或许是城市腾飞最有力的宣言。

杭州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改革开放的红利不断推动这座城市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杭州也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不断为中国改革贡献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改革”二字,镌刻下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蕴藏着城市发展潜力的无限动能,以及未来续写新篇章的自信和底气。

改革文章重笔浓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杭州改革路上留下的印记,回顾那些改革进程中的大事记,重读这部“杭州史”“改革史”“奋斗史”。

b54834fd5e6cf1d293e94705fda81e56_rB4AiWb5wB6AKWMUAAD89hG1jUI270.jpg

1

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 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在杭州诞生

1949年10月23日,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成立了。辖区内2200多户居民推选出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大会,民主选出了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居民委员会。

这一天,距离开国大典仅过去了22天。

以上羊市街为起点,杭州在全市掀起了基层民主自治的改革热潮。

1949年12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出《关于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指示》,对居委会的性质、产生方式、职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到1950年3月,杭州完成了取消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全市共建立了居委会571个。

这股热潮很快涌向了全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居民委员会制度普及到了中国所有的城市,大部分地方都陆续开展了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2

千鹤妇女喊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到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的妇女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

在当时,男劳力参加劳动能评上10分工,妇女只评4-6分工,还得记在家庭男人名下。为了鼓励妇女走出家门,1955年,千鹤村在全国首创了男女同工同酬,比“男女同工同酬”首次写入宪法早了23年。

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此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这是后来“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来源。

新的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延续发扬,更多女性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投入祖国建设,展现巾帼力量。

3

“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

开创“小鱼吃大鱼”先例

浙江省国有企业的大头在杭州,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在杭州。

1991年9月,杭州的“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罐头厂,在全国开创了“小鱼吃大鱼”的先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以民企之力兼并国企,打破“大锅饭”的背后,是杭州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变革,逐步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灵活的体制机制,孕育蓬勃的市场活力。万向、吉利、娃哈哈等从“小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6年3月16日,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召开,提出向民营经济“第一强市”跨越和“浙江民企看杭州”的奋斗目标。

杭州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经验,也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金名片”,“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响彻海内外。

4

从“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

到“杭经开热”

“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江北区块”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成立于1990年。“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走路疑无路、开车开迷路”,是它“最初的模样”。彼时的下沙,到处是农田和望不到边的围垦芦苇荡。

1993年,改革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也是在这一年,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这是国内集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教园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

至此,钱塘江北岸的围垦沙地上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松下、东芝、和利时、娃哈哈、玫琳凯等名企纷纷入驻,浙财、浙传、浙商大等14所高校纷至沓来。一时间,杭州掀起了“杭经开热”。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关注这片土地,前后5次专题调研,特别是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研杭经开工业经济时,明确提出要以开发区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拼搏,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下沙速度”“杭州速度”。1994年开发区产值7000万元,1995年3亿元,1996年26亿元,1997年达62亿元,1998年突破100亿元。

5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程。

1996年9月5日,杭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实行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就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作出部署,标志着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1996年,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月人均150元,1997年已调整为月人均165元。至1997年年底,共有4211户、计4723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救济金额43.34万元。

就在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的同时,另一场有关民生保障工作的“改革大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专门成立了由市体改委牵头,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局等七八个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开始了本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1997年,在调研组前期进行大量测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市区城镇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在此基础上,4年后出台的《杭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更是实现了从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突破,奠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石。

通过这些措施,新医保实现了职工医保从公费、劳保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型,被认为是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

6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

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

1995年之前,杭州区域面积只有450平方公里。1996年,杭州曾做过区划调整,将萧山的三个乡镇和余杭的城西部分区块划进了杭州。

以前杭州的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围绕着老城市、围着西湖做文章。大家形象地说,西湖已经变成了一个洗澡盆,像个盆景,小了。

本世纪初,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行政区划范围从683平方公里变成3068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3倍多。杭州谋定“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目标,大都市建设框架就此拉开。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杭州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加上交通网络等配套体系建设,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会纷纷落地。

如今,杭州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能级大幅提升,造就了城市发展的“杭州模式”。

7

“一号工程”

实现了杭州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举措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城市发展排名中稳居高位。但在2010年经济增长达到12%的峰值后,发展增速放缓,2011年为10.1%,2012年为9.0%。

传统产业的低小散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转型升级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新境界萌芽十分喜人,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把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实现杭州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正在这个时候,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搞智慧城市,杭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信息经济“一号工程”着重是“两个化”。一是智慧产业化,把脑袋里想的创新的东西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是产业智慧化,也就是把信息、智慧工具更多地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运用进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2014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信息经济“一号工程”战略,召开全会予以明确,全面推进。到2015年初,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杭州经济实现2015年后连续六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

8

在跨境电商、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

先行先试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限,国家批复杭州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进行先行先试。

2016年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杭州提出,要努力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杭州整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引领全市科技创新大步前进。

202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3.9%左右,比201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9

“最多跑一次”

是杭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浙江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简政放权改革,即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2016年底,“最多跑一次”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2017年,浙江发布《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

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不动产登记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取一次号、排一次队、用一小时完成不动产登记。杭州也成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全国范围内首个做到不动产业务“最多跑一次”的城市。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群众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各类需求也在转变,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应运而生。

从“反复跑、多头跑”到“跑一次”再到“一次不跑”,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最多跑一次” 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已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邵婷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