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磨得这么好的,全杭州没几个”,东清巷杜继坤的粉丝为啥那么多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29 21:00   

记者 阮西内 摄

潮新闻讯 “磨剪子来,戗菜刀……”

你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了,现在的杭州哪里还能找到会磨刀的师傅?

两年前,杭州所巷72岁大伯曾对着镜头说“磨剪刀手艺是祖传的,磨得好的只有我和我哥哥,再难磨的刀都难不倒”。我们要找的宝藏磨刀师就是阿弟口中再难磨的刀都难不倒的杜继坤,东清巷老少皆知的手艺人。

循着“叮叮当当”的声响,这一期“闪光的手艺人”,我们在东清巷找到了老杜。

记者 章卉 摄

这样的场面,很容易眼花,以为是街坊们在闲聊。其实,龙门阵中,位于C位专心致志在干活的就是杜继坤。

看着后生的杜继坤告诉记者,“我今年虚岁80岁了,16岁开始跟着爸爸学手艺,60多年磨下来,腰弯不转来了。磨刀师傅会不会磨剪刀,看他脊背驼不驼就晓得了。”

老杜的帮帮团里立马有人接话,“不是每个驼背的都能像杜师傅这么能干。”

现场很欢乐,也着实有点喧闹。杜继坤就像老僧入定般不理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磨刀。

记者 阮西内 摄

每个磨刀师傅都有自己的习惯。杜师傅磨剪刀,习惯把剪刀“拆开”。

记者 阮西内 摄

磨剪刀比菜刀要难,不同的剪刀要用不一样的磨刀砖。剪刀的刃口是陡峭的,要多次打磨和修正。

记者 阮西内 摄

至今磨过的各式刀剪已经数十万把,而杜继坤依然只是个没有店面的街头工匠,守着无名摊,每天八九点钟出摊,太阳落山收摊。

讲真,从最早学艺的庆春路铁铺,到现在固定了多年的东清巷,杜继坤做刀、卖刀、修刀,圈子没走太远。可找他来磨刀的人,遍布杭州角角落落。现在更有远方的客人快递过来上千元的好刀请他打磨。

老底子,平常人家过日子,一把菜刀,一把剪刀。菜刀天天要切菜,剪刀虽然不是天天用,但是用处很广泛,用得多,就要经常磨。现在的刀剪各式各样,细分种类多了,用得也精细了,为什么人们还舍得跨越半个杭州城来找老杜?

“刀磨得这么好的,全杭州没几个。”

建国骑车过来送刀,不仅带了自己家的,还有丈母娘的菜刀,和杜师傅打了声招呼就走了,全程没有讨价还价。

价格表贴在墙上,磨一把菜刀10元,大剪刀磨一磨也只要8元。记者问杜师傅这价格多少年没变过,他抬头看了一眼,想了一想说,“至少5年没提过了”。

记者 章卉 摄

一位老太太抖开包得严严实实的报纸,台子上一下又多了6把刀。除了一把张小泉的指甲剪被老杜劝退“犯不着修了”,杜师傅收下了5把。

“天凉快了,就来找杜师傅了。”老太太找了个板凳坐下,家里的剪刀连快递都拆不开,那日子是没法将就了,宁可等也是要带回去的。

送来的剪刀,很多一看就知道主人的职业,比如这样的是专门用来杀甲鱼的。

记者 章卉 摄

老杜声名在外,很多厨师会来找他开刀。最贵的刀是德国刀,三千多元的,日本、韩国的刀也不少。

慕名而来的裁缝师傅就更多了。记者蹲守的那天,有人送来了十把裁缝剪。从设计院退休的老陈俨然是老杜的得力助手,帮他把十把沉甸甸的裁缝刀捆好,锁起来。

人们依然欢喜找老杜,好像杭州就只他一个磨刀人似的。看着他慢工出细活,把自己舍不得扔的老刀剪又磨得锃亮,欢欢喜喜地回家去。

磨完了,老杜会给顾客试试,碎布片上剪一刀,快不快,是不是满意。遇到好的刀,他会用丝绸试一下。

杭州的秋天,姗姗来迟。天一凉快,来找杜师傅的人就络绎不绝。

“这些年有想过招个徒弟吗?”这样的问题,之前每次采访都会有人问。

“收过4个徒弟,一个都没坚持下来。这两年有人学,我也回报(杭州话,即婉拒)了。学这门手艺,没有十年八年学不会的。我也很想一直做下去的。我的手艺以后可能没人会了,挺可惜的。现在连磨刀砖都不好买了。”

杜继坤指给记者看台子上一块铁疙瘩。看着小小的一块,很沉,记者单手都没提动。这是从他爷爷辈传下来的宝贝,弟弟都轮不到的,凹凸里全是时间的印迹。

记者 阮西内 摄

夕阳西下,杜继坤看了看天,知道老太婆在等他回家吃饭,给街坊们递烟。一支香烟过后,他仔细地擦拭工作台面,把一盆墨墨黑的磨刀水倒掉,把灯泡摘下,电源切断。仅仅几分钟,那个喧闹的磨刀铺就像快闪店一样消失了。

老伙计们也默契地起身,收好板凳,各回各家。那一幕,像极了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场景。谁都舍不得离开,都希望老杜的磨刀铺就这么长长久久地开着。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章卉 阮西内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