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早饭能喝茶 杭州西湖边的农贸市场升级回归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22 08:13   

有居民说:生活方式都改变了

image.png

松木场农贸市场升级回归 记者 徐萌 摄

经过近两个月的提升改造,松木场农贸市场终于回归了。

近日,老体育场路上,“升级版”松木场农贸市场开门迎客,被居民称“精致得像个美术馆”。

随处可见“西湖元素”,仿佛在逛展

松木场农贸市场离西湖很近,步行仅900多米,是离西湖第二近的农贸市场。去松木场农贸市场也很方便,地铁3号线坐到武林门站下, 再走800多米就到了,周边围着体育场路小区、保俶小区、王家弄等多个小区,服务居民近2万人。

前天下午,我在松木场农贸市场碰到了50多岁的韩美俊。她拎着一个袋子,准备去农贸市场买点馒头。农贸市场里,有个摊主做的馒头深受她的“北方胃”喜爱。今年6月底,松木场农贸市场开始实施提升改造计划,她每天都在盼着竣工,偶尔也会给摊主发消息,询问市场改造的进度。

松木场农贸市场改造完成后,启动试运营的第一天,韩美俊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去逛过市场了,“干净又漂亮”。

距松木场农贸市场百米外,就看见了门头旁边墙上的“松木场”三个大字,门头设计以木质为基调,门口还开了一家水果店,各色水果排列有序。市场外立面及外摆区,种着各种绿植,与周边形成了软分割界面,让市场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市场,随处可见“西湖元素”,仿佛在逛展。市场内布置有大小不一的油纸伞,墙面还点缀着传统农具、鱼篓等老物件,为市场增添了江南水乡的渔耕雅韵。

“老样子,还是两个馒头。”韩美俊笑着对摊主说。

“好嘞。”摊主很熟练地打包好两个馒头递给她,就像老朋友。

松木场农贸市场设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升级改造,松木场农贸市场将绘画、书法、文学等文化元素融入了内外部空间,用艺术留住了烟火气、增添了人情味。在文字设计上,利用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榜书,在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现在逛松木场农贸市场,可以坐下来享受美食了”。

1f23423fec57ea4aff8cd2ec2c515264_rB4AiWbvM9iAEqO6AAGQU16aH6Q897.jpg

上班前来吃碗面,下班后来买点菜

“一菜一早”,是西湖区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一菜,即“菜市场”,在丰富菜品的基础上,开辟本地特产专区,满足民生需求;一早,即“早餐店”,引入早点店、老字号等多种业态,打开新消费场景。

“升级版”松木场农贸市场占地约990平方米,保留了原有的蔬菜、肉类、水产、粮油、干果等20多类摊位,以及百余种农副产品的同时,还引进了新茶饮、轻餐饮、连锁品牌等商户,既保留了传统农贸市场的“烟火气”,又提升了农贸市场的文化活力和吸引力。

“改造前,也会常常来逛,但都是买了菜,匆匆就走。现在,上班前可以先来市场吃碗面。下班后路过,再进去逛逛,买点菜带回家,生活方式都变了。”韩美俊说。

提起松木场,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它的旧时模样。

历史上,松木场南为宝石山和弥陀山,北有西溪河(沿山河)和松木场河。松木场是以松木场河得名的,现在泛指保俶路、体育场路、曙光路交会处一带地域。

自南宋以来,松木场附近的寺庙比较多,每年二三月间,嘉兴、湖州、苏州、常州、镇江一带的香客都会乘船沿大运河而来,在松木场附近停舟登岸。在船上,远远地望见高高耸立着的保俶塔,就知道“杭州到了”,可以在松木场码头上岸了。

明朝时,松木场一带已形成集市,一直延伸到民国初期,香客云集,茶馆、店铺、旅馆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松木场市”。

历经数百年变迁,松木场早已不复旧貌。现在,周围多是以住宅为主的居民社区。

如今,随着松木场农贸市场的回归以及业态结构的重塑,周边又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不仅是居民买菜的地方,也是充满烟火气的社交空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徐萌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