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向“新” 上城“治”慧丨“新中国第一居”的自治之风,如何吹出“墙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12 14:36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年份。杭州市委将今年作为“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城区,上城区背负交出改革先行“优异答卷”的重担,致力于成为杭州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层窗口”。

即日起,浙江日报杭州分社联合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推出《改革向“新” 上城“治”慧》新媒体专题,聚焦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寻找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基层首创,通过破难题、补短板、扬优势,展现“最杭州、新上城”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不断续写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酷暑下的杭州,即便到了傍晚,室外依旧是“蒸笼”一般。住在杭州袁井巷小区的单炳良家小孙子发现,原本陪自己写作业看动画的爷爷,一过晚饭点就“隐身”了。这么热的天,爷爷去哪儿了?

“老邻居,我们想来找你聊聊维修资金。”就在小区里,68岁的单炳良拿着社区整理的名单,和社工、好邻里们一起,挨家挨户上门介绍“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这件事。

“为了我们更好的居住环境,当然要积极参与。”他说,隔壁鼓楼花园小区今年率先完成了维修资金补缴工作,86户人家一户都没落下。有了这份资金,相当于老旧小区住宅维修有了保障,这让袁井巷小区跃跃欲试。

单炳良所在的袁井巷小区,隶属于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75年前,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这里成立。作为基层治理发源地,从上羊市街“刮”起的基层民主自治之风,吹向全国的角角落落。

“社区的事,大家议,大家管,大家办。”75年间,“新中国第一居”的治理密码代代传承,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的实践样本。与此同时,从“邻里”中生长、萌发出的自治活力,正在走出“墙门”,赋能全局。

先行——

邻里自治,矛盾在家门口化解

在鼓楼花园小区生活了几十年,鲍红切身体会到,“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确实是件好事。

回忆起过去屋顶漏水、管道堵塞等情况,鲍阿姨似乎有道不尽的苦水。“但前段时间连续降雨,我们小区几乎没有受影响。”这不仅得益于前两年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新面貌,更有着物业维修资金补缴完成的底气。

鼓楼花园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的顺利推进,在杭州率先“吃了螃蟹”。紫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建文介绍,有着“新中国第一居”光环的上羊市街社区,在新时代依然担起“先行先试”重担。

围绕打造城市版“枫桥经验”的“邻里”范例,上羊市街社区首创了“邻里值班室”“邻里大管家”“邻里110”“邻里坊治”等“邻里”系列的坊网格居民自治品牌,而杭州首个“民意小圆桌”的落户,更实现了议事协商机制工作的创新。

“补建工作启动前,社区其实也没有底,让每户居民补缴3000元,听起来像是不可能的事。”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郭子渊坦言。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助推器是党员骨干、楼道长、好邻里组成的“邻里帮帮团”。

居民在日常事务中站“C位”,是传承了75年的秘诀——

75年前,上羊市街的200名居民代表和50多名列席居民围坐一堂,民主选举出了第一任居委会成员;75年后,“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内化为“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社区协商“六步工作法”。从社区的“邻里话坊”到小区的天井花园,每年100多场“民意小圆桌”展开激烈讨论,实现了问题的“就近、就早、就心”解决。

有时,遇到难啃的“骨头”,上羊市街会拉响“邻里110警报”。“一方面,我们会引导居民骨干参与‘邻里帮帮团’,在化解矛盾、排解难题中树立威信。同时,我们安排专人将‘邻里值班室’设置到小区里,方便为居民就近答疑解惑,畅通沟通渠道,最终实现矛盾不上交。”郭子渊说。

今年年初,袁井巷小区的停车难题就通过“邻里110”机制顺利解决。“我们是开放小区,外来车辆进出多,连白天都找不到车位,找到车位后都不舍得挪开。”单炳良说,这已经成为了困扰居民的共性问题,“好在附近的元宝街上就有一个‘邻里110’的现场点位,大家路过这里就能反馈问题。”

具体怎么做,还得居民们商量着来。这时候,“民意小圆桌”就成为大家坐下来谈事情的好去处,包括社区、居委会、物业、业主代表、楼道长等十几个人齐聚一处,前后讨论了近50次,规划出最终方案。

清理“僵尸车”后梳理出50余个车位;限制外来车辆随意进出,小区设置门禁,要求三证齐全后办理车辆通行,由物业负责监管;考虑到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家属照护需求,特别设置了亲情车位……方案一经试行,大家反响很好。

“‘民意小圆桌’让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尤其是看到停车位整治后效果显著,很大地激发了居民的积极性,变‘要我管’为‘我要管’,也带动了其他问题的解决。”单炳良说,“大家都关心参与我们自己的事,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解题——

因地制宜,寓治理于服务

地处主城区核心区域的紫阳街道是老底子杭州的代表,也是居住人口密集区。这里聚集了老旧小区“上羊模式”、安置房小区“木场模式”、新小区“海潮模式”等不同区域特征的治理模式。

如何发挥基层治理智慧,将“第一居”的成功经验在各处复制推广?紫阳街道给出的解题思路是聚焦“寓治理于服务”,以更广泛居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推动实现更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

而精准化精细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小区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建立矛盾调处矩阵,分层分类解决各式矛盾。

同为老旧小区,太庙社区有别于上羊市街。辖区内的大马弄是杭城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之一,单日客流量可达上万人次。商住融合的复杂情况,给基层治理带来极大挑战。

太庙社区却“化劣为优”,由热心商户和流动党员建立商户联合会,还组织居民骨干参与联合巡逻。“酱鸭、葱包烩、素烧鹅……这些都是杭州老味道。但前段时间出现了大马弄网红无证流动小摊,不知情的游客就会购买,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商户和巡逻居民发现后,迅速反映了问题。”社区党委书记王诚介绍,“因为大家都有意识共同维护好这里的秩序和形象。”

木场巷社区党委书记陈岚的微信里,跳动最多的是“一二三园维修攻坚组”群。群里集结了区、街、社三级力量,一旦有居民反映任何问题,各级部门就会立刻响应。“海潮雅园是安置房小区,三期有近3500户,且出租房居多,房屋质量和流动人口密集是这类小区的常见问题。”陈岚说。

面对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情况,仅靠社区力量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因此,如何发挥回迁安置房小区的邻里自治成为重点探索工作。

为此,在安置前期,社区就成立了物管会,由小区年轻力量和党员骨干积极参加,统一了小区包阳台这个争议性话题。

在小区安置率达标后,社区又迅速指导成立业委会,并由业委会、综合党委、社区三方牵头组建了美好雅园服务队伍,并与物业组成四方联席会议,定期在业主群收集议题开展讨论,形成融洽氛围。通过建立起这样的矛盾调处立体矩阵,社区在矛盾纠纷化解、急难愁盼等问题处置上主动作为、有效作为,最终实现矛盾不上交,厚植紫阳邻里品牌,擦亮社区自治金名片。

而位于钱塘江边的海潮社区,所辖8个小区均为新建住宅区。新型商品房小区优美的环境与规范的管理让居民倍感舒心,但往来少、人情淡也成为邻里间共享融入的一大阻碍。

实现从陌生人向熟人社会的“破冰”,正是2019年社区党委书记潘昀来到这里时,领到的重要任务。

“当时,我刚从上羊市街过来,习惯了一场活动有几十上百位居民踊跃参与。对于这里‘门可罗雀’的情况,印象深刻。”潘昀回忆,“但我们抓住了小朋友这个突破口,打造了‘潮伢儿’品牌,调动全家积极性,并摸排出一份非常细致的居民情况清单。”

“上个月消防验收刚刚通过。从设计确定图纸到法律财务风险把控,多亏了清单上的居民能人,大家自己议事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潘昀介绍,“我们还带回了上羊评价反馈的优良传统,在一个小区试点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在别的小区推行时就可以有效避坑。”

街巷——

化零为整,着墨韵味提升

“吴山脚下皇城根儿,坊间巷里烟火味儿”,坐落在南宋皇城脚下,紫阳街道有着杭州最具历史积淀的老街之一——二十三坊巷。

“二十三坊巷位于杭州主城区核心区域,居民区与商业街区并存,居住人群混杂、老旧墙门隐患多、商铺小而杂等导致的治理难问题亟待解决。”紫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盈介绍,依托韵味提升改造契机,目前街道正在谋划近46万平方米的二十三坊巷改造项目,集中在太庙社区和十五奎巷社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和服务配套等三大方面提升。

“针对二十三坊巷碎片空间多的特点,我们计划在公共活动场所设计12个口袋公园主要点位,不仅提升周边居住环境,也为居民创造更多活动空间。”二十三坊巷设计公司负责人胡汉举了个例子。

中山路、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巷合围出的三角区域,有8个“豆腐块”小区。通过打通这些小区间的围墙,化零为整,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大活动场地,给社区“一老一小”提供更舒适的休憩场所。

在前期调研中,紫阳街道发现居民自发在部分公共聚集区搭起凉棚作为活动空间。为了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项目计划保留这些日常活动区,并将凉棚改为更美观舒适的凉亭。

此外,项目还要改善安防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如重新设置垃圾投放点、拓宽停车面积,统一改造室外洗手池,更好契合居民生活需求。

为了让改造后的二十三坊巷更具市井风貌和宋韵美感,紫阳街道还做了许多文化植入,强化城市肌理、建筑状态等特色。比如,挖掘出城隍牌楼巷因空间限制被埋没的双眼井,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重点展示出来。

街巷管理有别于小区治理。今年,上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域打造党建强、服务好、治理优的“最美红巷”。紫阳街道以推动多元参与为抓手,搭建“街事荟”街域治理平台,组建街巷“打更人”、巷里“议事会”等先锋社团,从服务、治理等维度强化居民自治,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管理格局。

围绕二十三坊巷改造,紫阳街道试点了向阳群众“二十三坊红巷”志愿服务项目,培养了一批懂治理、热心肠、有水平的志愿者骨干,同时,通过项目化运作推动街道资源、条线力量下沉,以做强社区“大党委”方式深化基层减负,持续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基础。

“我们力争通过向阳群众‘二十三坊红巷’志愿服务项目,探索‘最美红巷’特色实践场景,实现基层党委政府与居民群众在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三大领域的双向奔赴和双向赋能,激发网格自治活力、自转动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样板范例。”王盈说。

【专家点评】

郎晓波 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从“新中国第一居”出发,紫阳街道的基层民主协商做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制度化。自下而上,从内而外,“生长”出来的自治动力,通过挖掘群众自身的力量,从形成共识到激活自我能动性,将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新问题、群众的新期待,牢牢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特点和优势。

聚焦未来发展空间的探讨,大家更期待的是社会化力量的参与。社区层面的治理,常常是围绕问题导向出发,形成多主体治理结构,进而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我认为,除了用居民自身力量让社区建设得更美好,还要用市场和社会化的力量来解决今后的社区问题,以历久弥新的蝶变,回应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期盼。

来源:潮新闻  作者:文字 张梦月 褚陈静 通讯员 李凌婧 夏衍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