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风景怎样再添产业之美?“老有所乐”如何破局?设计师下乡为乡村建设把脉问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1 06:59   

梅蓉村将闲置老厂房改建成奇趣乐园 商报记者 邱仁森 摄

自2023年8月1日起,《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住建领域组织实施的关于乡村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有力推动了杭州乡村建设从“无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如今,《条例》已施行大半年,乡村建设中还遇到哪些困惑和难题?为进一步了解杭州乡村建设的现状,5月21日至6月4日,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手”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大学和浙大城市学院,组建多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团队,共同前往萧山、余杭、富阳、桐庐等8个区(县、市)开展设计师下乡公益服务活动。其间,设计师们现场“把脉问诊”,积极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梅蓉村——

更需优化提升公共服务

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是浙江工业大学可持续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晓青率领的设计师团队在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接收的重要“请托事项”。

据了解,梅蓉村是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也是当前游客如云的“网红村”。走入其中,既能打卡创意十足的艺术装置,也可以探寻罗家大屋这类古建筑,还有机会看到“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田野风光。

“梅蓉村有着丰富的山水林田、土地房产、历史文化等优质资源,如何盘活这些资源,进一步优化提升村庄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利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朱晓青表示。

东梓关村——

希望再添产业之美

白墙、黛瓦、马头墙,行走在富阳东梓关的杭派民居间,仿若走进了一幅生动的现代水墨画。

“前方这块广阔的空地,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起来做点什么?”看着面前空旷无人的闲置地,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副所长曹晓辉询问道,“这么优质的资源要是没有充分利用,有点可惜。”

她的话立刻引起了当地村镇干部陈沈和的共鸣。“我们确实有进行相关探索,包括和学校合作打造劳动教育基地——‘一米菜园’,但由于村集体能力和资源有限,目前做的这些尝试都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尚未找到真正合适的开发模式。”陈沈和坦言。

被誉为“中国最美农村回迁房”的东梓关,处处皆景、步步如画,在风景如画的基础上,曹晓辉更希望能给东梓关再添一层产业之美。她建议,针对田地、老建筑等闲置空间,可以尝试引入专业团队,将乡村存量资产更好地转化为产业资源。

宋村村——

让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设计师送服务下乡的春风也吹到了距离杭州市中心200公里外的淳安县宋村乡宋村村。这里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水”,蜿蜒曲折、宽阔清澈的白云溪穿境而过,桥梁卧波,别有风情。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走村道、穿廊桥,来到一处青瓦白墙红门的建筑前,门前长椅上倚坐着两位奶奶,正在拉家常。

“这里是村里的祠堂,也是村里老人聚集唠嗑的地方。”村书记宋泽民介绍。走进祠堂,里面除了桌椅,没有其他设施。

“这个祠堂有点单调,白墙上其实也可以做点文章的。”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诸汉涛转头和村书记宋泽民说道。

“墙上原本是想挂点什么,没想好所以一直空着。”宋泽民直言,事实上,老年人娱乐设施单调也是村里长期存在的难点,虽然准备了围棋、象棋等文体用品,但是村里会下棋的老人并不多,使用率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诸汉涛发现,除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的缺乏,公厕、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不少乡村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这次下乡调研,就是要把每个村建设发展的难点、堵点找出来,对共性的难题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优化建议。”诸汉涛介绍。

《条例》让乡村治理更有保障 设计师下乡服务将常态化

《条例》的宣贯落实情况也是此次课题组下乡关注的重点。

在建德市钦塘乡葛塘村村干部看来,《条例》让基层组织有法可依,乡村治理更有保障和底气。“以前农村违章建筑拆除总少不了纠纷,甚至还会闹上法庭。《条例》施行以后,这样的情况少多了!”

当然,也有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比如《条例》中提到,将部分事项的处罚权明确给区、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但是随着大综合执法一体化的推进,在行政处罚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执法权由行政执法局属地中队行使的情况更为普遍。

“乡村建设,关键要接地气。此次调研既晒出了过去几年乡村建设工作的‘成绩表’,也晾出了仍未破解的‘问题单’。”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同时组织专题研讨会,以促进《条例》实施的不断改进和乡村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将常态化组织开展设计师下乡服务,切实助力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慧丽 葛真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