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消费最活跃城市排名出炉 “不夜天堂”的灯火如何越来越明亮?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9 06:17   

长沙被誉为“夜宵第一城”。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新华社讯 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人情味、市井百态,不只在白天,更在灯火辉煌的夜晚。夜间消费和经济的繁荣程度,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个性气质和居民幸福度。

日前,央视财经发布首个“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夜间消费最活跃的10座城市是:成都、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长沙、郑州、武汉、广州;休闲时间最爱聚餐/夜宵的10座城市是:长沙、乌鲁木齐、厦门、沈阳、南宁、重庆、兰州、昆明、上海、郑州。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0.25万亿元。

夜食、夜演、夜游……“夜间经济”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拓展了消费空间,更创造出了丰富的消费场景。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时-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

成都为何是夜间消费最活跃城市榜首?

“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室书斋彻五更”,成都夜市基因古来有之。

成都都市圈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早在2018年,成都就出台了《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快培育夜间经济集聚区、示范区,加强夜间经济的环境营造。2019年,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消费目的地,成都已形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间经济模式。

美食文化是成都夜间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发展支撑。同时,成都酒吧数量居全国第一,夜场电影活跃度居全国第三,夜间娱乐消费充满活力;音乐节、演唱会等演出市场井喷,2023年成都各类营业性演出14330场次,音乐产业产值达560亿元。

成都夜间经济消费空间主要集中在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青羊区等成都传统核心城区。锦江区受到春熙路、IFS、远洋太古里等知名地标的赋能,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客群前往,在夜间经济赛道上遥遥领先。尤其是三色路夜市,是成都“顶流网红夜市”,也是成都烟火气一块响亮的名片。

武侯区在夜间经济发展上,开启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不打烊”模式,从“24小时便利店”到“全天候菜市场”,再到“24小时书店”,提供了大量的夜间生活场所。

成华区大力推出的“美食+美宿”过夜旅游,青羊区推出的夜市、夜食、夜展、夜娱、夜游、夜秀、夜宿七大夜间品牌及“夜游草堂”等,都令人眼前一亮。

“夜宵第一城”为何是长沙?

长沙被誉为“夜宵第一城”,也是全国夜间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据统计,长沙夜间经济从业者超过百万人。

2019年,长沙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24小时城市”,用3年时间规划一批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带动辐射功能的特色夜间消费街区,培育一批体现长沙文化名城、形成城市品牌的夜间经济载体,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标识度、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场景。

除了夜间经济活跃之外,长沙另外两个亮眼标签,是低房价和人口引力。长沙房价是全国省会城市洼地,在全国房价最高时的2021年,长沙房价均价还不到1万元/平方米。长沙房价低但居民收入不低,2023年长沙以6124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第22,居中西部城市之首。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总量1042.0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8.13万人,增量居全国之首,和10年前相比,长沙吸引了275.88万常住人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夜宵之城”也意味着年轻。年轻人喜欢“吃喝”,也喜欢“玩乐”。有观点认为,较低的房价收入比意味着相对较低的生活压力,让这里的年轻人更愿意花钱,进而繁荣整个城市的消费环境。

各地发力打造夜间消费集聚示范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快布局夜间生态,将夜间经济作为消费增长点。

日前,郑州市持续开展“醉美·夜郑州”消费季活动,打造3至5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具体举措包括:培育引进百家新型商业和引领品牌,开展郑州老字号培育认定,鼓励老字号企业进驻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实施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及星级酒店项目,持续开展21条特色商业街区考核和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推进“时光记忆博物馆”等建设,打造星夜市集等。

4月22日晚,2024年“Young城Yeah市”(谐音“羊城夜市”)广州夜间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广州连续第5年举办“Young城Yeah市”系列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广州夜间消费季将贯穿全年,每季设置不同主题,带来“美食+”“旅游+”“艺术+”“文化+”等更多花样玩法,全面激活夜间消费活力。

说起“夜间经济”,不得不提到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的“大唐不夜城”。这是一条“顶流”的网红街区,如今已是集文旅商融合和夜间经济于一体的“唐文化”主题步行街。这里,依托高质量夜游产品如“戏演壁画”“贞观之治”等沉浸式唐文化特色演出,与“不倒翁”等极具创新度、辨识度和传播度的行为艺术演出,创新打造“大唐制造”的街面新空间。

杭州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对于杭州的夜生活,有人开玩笑说:“只能去西湖边免费吹风。”

其实不然。近年来杭州动作频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夜IP”打造,为杭州的夜晚点亮“灯火”。

2023年7月,杭州施行《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为期3年。该方案明确指出,要做强夜间经济,发布“杭州十大夜地标”和夜间经济消费电子地图,由各区政府牵头每季组织1-2场夜市主题活动;激活夜间购物,培育创塑各类特色夜市新品牌,打造夜生活IP,充分体现杭州人文风景;打造“深夜食堂”,因地制宜开设杭帮菜系列夜食堂,引进具有民族特色、高知名度的多元化饮食;举办美食节、小吃节等夜间美食促销活动;提升夜间文化,在夜间游客集中、市民活动集聚、年轻消费群体活跃的区域,打造夜间潮玩聚集区。

今年3月,杭州“外摆新政”再出新举措,正式发布了杭州商业外摆政策2.0版,为杭州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新政提出,适当增加夜间消费集市、文化艺术展演点与特色售卖点,无须单独进行审批,支持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其中,夜间消费集市可以在指定区域开设主题市集,如古玩、书籍等;文化艺术展演点可在公共空间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演出;特色售卖点可以在产权范围内设置少量售卖设施,如售卖车等。同时,新政还鼓励商圈和消费集聚区营造夜间消费氛围,包括提升夜景灯光、优化广告和店招规划、允许媒体墙播放商业广告等措施。

如今,钱塘江两岸的灯光秀、武林夜市和吴山夜市的“烟火气”、奥体中心体育场的演唱会等逐渐丰富了杭州人的夜生活,只能在西湖边吹风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专家说

“天堂的夜”需更多灯火点缀

近年来,杭州逐渐由“夜生活荒漠”变成了“不夜天堂”。但“天堂的夜”还需要更多灯火来点缀,如何让灯火越来越明亮?市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旅委原主任李虹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虹说,杭州是最早提出“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主客共享、旅游综合体”等一系列先进理念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杭州的夜间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必须关注的是,在“90后”“00后”成为城市消费主力军、自媒体引领休闲消费新潮流的当下,人们对旅游休闲形式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年轻化、时尚化,杭州夜间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内夜间经济“出圈”的头部城市成都、长沙等相比,夜间消费并非是大多数杭州市民的生活方式,来杭游客则以白天观光游览为主,夜间经济市场需求主体基础较薄弱;二是杭州最具集聚力的载体是西湖,但西湖风景夜间并无明显优势,与西湖毗邻的湖滨一带虽然城景相融,但空间和道路格局无法形成夜间经济市场所需的商业排布;三是主城区虽有若干“商圈”,但适合夜间经济发展的新锐度和集聚度不足,曾经火爆的南山路、黄龙大排档等夜间经济市场逐步淡出,拱墅区新天地太阳剧场周边这种适合年轻人夜间娱乐消费的区域严重不足,夜间经济新蓝海有待整合发掘。

如何破局?李虹建议,杭州夜间经济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一是着力在现有空间布局上充分挖掘夜间经济新场景的潜力,比如重新谋划黄龙体育中心区域,形成新的酒吧、餐饮、演艺集聚区;整合延安路、湖滨步行街、南山路等地的商业设施用于沿街夜间经济发展。二是开拓夜间经济空间新蓝海,比如充分利用钱江新城CBD,钱江世纪城、滨江区、钱塘区等地的大广场、大草坪、沿江绿道等设施,打造动感十足、规模集聚,集表演和美食、健身等于一体的场所;与运河新城建设同步推进夜间经济有关项目,打造日夜皆宜、国际范十足的城市新休闲综合体;与杭州云城、杭州西站综合体建设衔接,谋划适合年轻白领和“创客”夜间消费的商业设施。三是引导企业注重人们的弹性消费需求,面向市民尤其是年轻“新杭州人”推出具有杭州辨识度的餐饮、娱乐、休闲产品,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 楼蕲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