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了雨水,也带来了凉爽,当北方高温预警持续拉响——江南梅雨季,且过且珍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7 10:48   

六月,江南照例会经历一场缠绵月余的梅雨季节,避之不能,望之兴叹。北宋词人贺铸有千古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然而,当我们身处梅雨季的凉爽中,再对比北方频频的高温天气,转念一想:有梅雨季,也挺好。也许对于今年的梅雨时节,我们换个角度去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江南梅雨季,且过且珍惜!

北方拉响高温警报

萧山还没越过33℃

每年的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一带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多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梅雨或者黄梅雨;又因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少,各种东西都易发霉,所以梅雨又称霉雨。

江南的梅雨季就仿佛是高温前的一次强行“刹车”,那忽然就来的绵绵细雨或瓢泼大雨,平添着江南浓浓的绿意,也暂时浇灭了持续蹿升的气温。

而最近北方的高温天气,简直能用“炙烤”来形容,像新疆、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部分地区,温度最高已冲上了40℃,对比之下,江南的梅雨季也显得宜人了。

6月9日,萧山正式入梅,当天最高气温27℃左右。随后几天,雨水经常光顾,小区里的杨梅树下落满了杨梅,在雨水和太阳轮番“轰炸”中,散发出一种酸酸的发酵的气味。

据市气象台的数据显示,浙江常年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平均30天左右。但不同年份,梅雨雨量却比较悬殊,最多的年份可达623.54毫米(1954年),也有被界定为空梅的年份(1958年和2005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虽然,人们总会对梅雨季抱有一些不爽的情绪,但如果哪一年缺了这江南特色的梅雨季,却也会让人有些想念。一旦少了梅雨季,迎面而来的就是高温天气了。

2023年的梅雨季就特别不明显。根据资料显示,去年5月28日,杭州主城区最高气温冲到了37℃,是5月28日最高气温历史同期第一,超过排名第二的34.9℃(2014年)整整2.1℃,放眼整个5月,超过1963年5月22日的36.5℃,成为历史上5月第二热的一天。

今年入梅以来,萧山雨水比较充沛,气温也不算高。

6月12日早上下了好一阵雨,中午开了太阳,气温上升到32℃左右,当夕阳西下,气温马上就下降了。“晚上6点,我开车经过潘水,测温仪表盘显示车外温度是31℃,大部分车主都紧闭车窗,应该都开着空调。但我开了四个窗户,觉得这个热完全可以忍受。车子经过西山隧道,表盘温度马上骤降为27℃,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市民秦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话,正好记录了当天的气温情况。

据区气象台数据显示,我区未来七天的气温大都在30℃左右。接下去几天,梅雨带将在浙中南一带南北摆动,我区正处于雨带北缘,天气以晴雨相间、多短时阵雨或雷雨为主。

区气象局还提醒,今年大气环流较异常,梅雨形势不典型,由于气温高、水汽足,易发生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需要加强对山洪、城乡积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防范。此外,入梅后温度高、湿度大,人体感觉闷热,市民朋友们要注意身体保健。

梅雨天如何除湿、晾干衣服?除湿机烘干机成“法宝”

随着梅雨季的来临,在一些超市和小商店,防蛀防霉片剂、除湿袋、除湿颗粒等防霉防潮用品迎来热销。另外,除湿器、小型烘干机等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欢迎,同期销量较之前增加了一倍。

入梅后的第二天,庭庭妈赶紧把放在储藏室的两台除湿机翻了出来,一台放在了一楼客厅角落,另一台放到了二楼卧室角落。接通电源,将风速开到最高档,除湿机便顺畅地运作起来。

早在去年梅雨季时,庭庭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上买了一台除湿机。因为住的是排屋,没有架空层,一楼特别容易受潮。到了梅雨季,外面是连绵细雨,里面也是水汽氤氲,让人觉得特别难受。

为此,庭庭妈问了身边的朋友,有人建议她买一台除湿机试试。她到网上一查,发现除湿机、烘干机等小家电都卖得很火。经反复比较,庭庭妈花了1400多元,挑选了一款优质的除湿机。

除湿机运行后,效果很快显现出来了。一楼的空气不再是潮乎乎粘答答的,墙壁上的小水滴也不见了。到了晚上,3.8升的水箱里积满了水。连节约惯了的婆婆见了,也直夸这个机器有用。

庭庭妈把积水倒掉后,继续让除湿机开着,直到第二天早上。就这样,整个梅雨季,她家的除湿机几乎24小时开着,客厅和卧室里的湿度大大降低,感觉很清爽。

而对于二胎妈妈佳佳来说,家里有一台烘干机,才是度过梅雨季的必备“法宝”。

佳佳的大儿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小儿子4岁不到,正是爱玩好动的年纪,两个孩子每天都是一身汗。洗过澡后,留给佳佳的是一大堆脏衣服。

在平时,经洗衣机脱水后,佳佳把衣服在太阳底下晾个半天就干了。而梅雨季来了,每天都是湿答答的雨,太阳早没了踪影。晾在阳台上的衣服,要过好几天才能干,虽说干了,但摸上去还是“潮扭扭”(萧山方言)的,散发出一股霉味儿。

“大儿子生下来后,我记得有一年梅雨季,我用吹风机吹衣服,还把衣服挂在开着空调的卧室里,当时烘干机还没怎么盛行。小儿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梅雨季,一连下了10多天雨,阳台上的衣服挂得满满当当了,非得买烘干机不可了。”佳佳回忆说,就在那一年,她花3000多元在网上买了一台烘干机。

有了烘干机后,晒衣服就不再是问题。有太阳的时候,佳佳还是喜欢把衣服挂到外面,让衣服自然晒干。碰到持续的阴雨天气或者长长的梅雨季,家里的烘干机就派上了大用场。

“从9日入梅到现在,只要碰到下雨天,我家每天都在用烘干机。晚上衣服洗完后,直接放入烘干机。20来分钟后,衣服就干了,很方便。”佳佳说,在她的建议下,身边的一些同事,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都买了烘干机。

梅雨天如何防潮防霉?市民有妙招

梅雨时节,在持续不断的降雨中,房间内非常潮湿,地板是湿的,墙壁是湿的,轻轻一摸,手心里都是水。

对70岁的晓芬阿姨来说,在梅雨季节,防潮防霉是不容忽视的两件事。对此,她有自己的小妙招,已经用了几十年。

今年也不例外。晓芬阿姨早早地买了几大袋洗衣粉,将洗衣粉分装到多个鞋盒子里,敞开放在各个角落里。“其实,洗衣粉我是后来才用的。在30多年前,我们常用的是石灰,那时农村里很多人家造房子,石灰很常见,大家经常用石灰来防潮。”她说。

据晓芬阿姨说,近年来,造房子的人家越来越少,石灰也见不到了。于是,她想到了用洗衣粉代替石灰,做成洗衣粉除湿盒,来吸收房间里的水汽。“洗衣粉遇到水会融化凝结,效果没有石灰好,但也管用,结块后仍可以用来洗衣服,也不浪费。”

除了洗衣粉,晓芬阿姨还准备了大量报纸。她将报纸铺在地板上,一方面用来吸走水汽,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滑。“每天换一批,也不麻烦。”

另外,晓芬阿姨还收集了一些炭包,也三三两两地放置在角落里。这些炭包放在家里好多年了,晓芬阿姨一直舍不得扔,每年都会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然后保存好,留到梅雨季使用。

每天早晚,晓芬阿姨将窗户关得紧紧的,以免外面的湿气进来。只有到了中午时间,她才会打开窗户通通风。“我听新闻里说,防潮最重要时段是早晨和晚上,这两段时间的空气湿度较午间更高,最好少开窗。”

在梅雨季,各种东西容易发霉。为防止衣服发霉,晓芬阿姨每年都会早早地买来樟脑丸。“樟脑丸放衣柜很实用的,每一个衣柜放两粒就行了,买一次就能用一年”。晓芬阿姨说,吃的东西也尽量少买一点,时间不要放长,不然容易长霉斑,只能扔掉。

“等太阳出来了,家里的衣服、被子统统都要拿出去晒,去去霉味。”晓芬阿姨笑着说。

1d85c8d85bac35e50c8d3a5b4d6e61ac_5978_03_20240617_s.jpg

梅雨天如何养生?有人喝茶饮 有人做运动

入梅以来,天气显得潮湿、闷热,让很多人觉得浑身乏力、不自在。中医从天人相感的角度出发,认为梅雨季节患病或旧病加重,与身体感受“湿热邪气”有明显的关系。因为“乍雨乍晴”,导致“湿中有热、热中有湿”,还是需要有一些妙招来化解一下。

前两天,对养生颇有研究的青青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照片上是一杯红色的紫苏饮,配文“解暑温胃散寒”。据青青解释,紫苏饮正是梅雨季的一款养生茶饮,是用新鲜紫苏叶、仔姜、桃子、柠檬煮水制作而成,模仿的是宋代紫苏饮配方。

要弄到紫苏叶、罗勒叶、薄荷等适合泡茶的中药植物并不难,一些生鲜平台上都有卖。在美团上,一份150克的新鲜紫苏售价12.99元,下单后很快就能送达。

与此同时,最近区中医院、区一医院推出的乌梅饮也受到了市民追捧。就在上周,朱女士通过线上平台,一下子买了20包乌梅汤。“在梅雨季,煮一碗乌梅汤给家人喝,是一件很应景的事,可以帮助我们清热祛暑,安然度夏。”朱女士说。

除了在茶饮上做文章,很多人还会选择通过运动的方式,如跑步、晨练、夜骑、练瑜伽等让自己出汗,达到祛湿的效果。

老李是跑步爱好者,6月11日那天突发奇想,来了次雨中跑步。

“起床时想挑战一下自己,今天来个雨中光脚跑步,体验一下。于是穿上游泳短裤,戴上游泳帽子开启了雨中的跑步尝试。身上淋着雨,感觉像是在一边淋浴洗澡,一边跑步。刚开始第一圈,感觉身体还是有点冷。可能是没有预热,也没有跑开的原因。第二圈慢慢好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叩齿,哼着《大鱼》。”老李觉得用这样的跑步方式致敬“梅雨天”,有点爽。

小林这几天也开始加大健身频率,每到中午就会去单位附近的健身馆练1个小时。“夏天特别容易困倦,白天单位里开着空调,晚上家里也开了空调,车里也是空调,总感觉没有什么机会出汗,所以要到健身房里练一下,出出汗,然后洗个澡,感觉人都清醒许多。”

今年49岁的蒋小祺则选择了去银隆一家瑜伽工作室练习。“冬天大概每周去2次,夏天就加密到三到四次。工作室里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练习,除了艾扬格精准练习,还有流动序列、修复序列瑜伽练习,大休息术还能睡个20分钟,这样再去上班,明显感觉精神好了很多。”她说。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摄 记者 朱林飞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