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夏天钟爱的这口“脆嫩鲜香”正大量上市 小生姜种出农民“共富”大未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4 07:14   

迎着无边的葱茏,六月拉开盛夏的序幕。位于临平区东湖街道姚家埭村的小林黄姜种植示范基地也是一片繁茂。

一大早,工人们就进入大棚开始忙碌:拔姜、去叶、装箱……采收来的嫩姜进入菜市场、商超后成为人们餐桌上脆嫩鲜香的美味;老姜即姜母则成为重要的药用食材。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养生之道。苏轼、白居易在杭州时都曾留下过与姜有关的诗句。眼下,正是新姜大量上市的季节。

“除了销售原材料姜,我们也开发姜的衍生品,如姜茶、姜糖等。尤其是这个季节的醋泡姜,味道爽口,特别受欢迎。”徐建荣是小林黄姜种植示范基地的负责人,种姜10余年,从最初的3亩种到了现在的300多亩,小林黄姜这张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招牌”也在他手里越擦越亮。

小林黄姜是南方小种姜中的“佼佼者”,曾盛产于临平山北的小林一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康定年间。但随着时间流逝,种姜的人只剩零零散散几个农户。2012年,徐建荣开始着手收集和保护这项逐渐被人们遗忘的特色农产品,并推动小林黄姜成为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与高校专家合作,小林黄姜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成功选出早熟高产株系并扩繁种植。通过采取早熟栽培和高密度种植技术,小林黄姜的采收期可以足足提前2-3个月,比山东嫩姜提前上市,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小林黄姜的产业化发展。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想吃小林黄姜的时候,可以随时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买到。”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临平人,徐建荣有一份特殊的乡土情结。

“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竹叶覆盖的方式,效果很不错,不仅提高了地温保护了土壤,还有效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大大降低了除草的成本。”徐建荣指着露天遮阳网下的姜苗说。在他的基地里,共有露天、普通大棚和设施大棚三种种姜模式。其中露天和普通大棚里种的姜均为每年一季,前者11月采收,后者五六月采收;设施大棚则每年种两季。

“我们采用姜和草莓、姜和甜瓜轮作的方式,在增加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可改善土壤结构;我们还在探索‘姜叶还田’的方式,以提升土壤肥力……”为了种好这块姜,徐建荣多年奔跑在摸索、“试错”的路上。

而他“试错”的底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杭州市和临平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连续10年的孵化扶持。在市区两级农技推广基金会支持下,徐建荣不断做大做强小林黄姜产业,同时积极推动保种、技术推广和共同富裕等工作。不仅家乡的农民跟着他种小林黄姜,他的姜种和种植技术也在台州、丽水、嘉兴等地进行了推广种植,示范面积达1048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徐建荣告诉记者,今年,他将继续在小林黄姜新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和传统制作技艺推广以及药用价值的挖掘上下功夫,争取在产品深加工赛道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促进小林黄姜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这些举措,让更多人知道小林黄姜、吃小林黄姜、种小林黄姜,更多父老乡亲因为小林黄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葛玲燕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