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视窗・攀登进行时⑰ | “志愿服务,我们是专业的!” ——临理志愿服务学院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探索之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03 07:45   

志愿服务,被誉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是城市的文明底色。

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志愿服务的“升级版”和发展趋势之一,专业志愿服务渐渐走入人们视野。

在临平区,有一个志愿者的“新手村”——临理志愿服务学院。

这是杭州市首个区县级志愿服务学院、全国首家由高校和政府共建的专业志愿服务学院。在这里,“萌新”会领到“志愿者攻略指南”;在这里,志愿服务被精准定位、社会组织被不断孵化;在这里,一种“地方+高校+志愿者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五位一体合作模式被构建起来,探索走出一条更科学、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路径。

成立于2022年3月5日的临理志愿服务学院,就是要用行动来告诉大家——志愿服务,我们是专业的。

08311f6d28efffc8f85a4033a681d364_resize,w_640.jpg

临平区海豚应急救援队。

“志”在千“理”——

理论探索,

让志愿服务更专业

志愿服务等同于做好事?没那么简单。临理志愿服务学院成立的初衷,正是要让“做好事的人”有专业团队和制度建设做支撑。

“志愿服务的培训、研究、孵化、评估、传播是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主要内容。”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临理志愿服务学院相关负责人李熠煜,从事社会组织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在她看来,志愿服务需要更加精准化、专业化、制度化,实现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的精准触达。这也正是临平区“牵手”浙江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的原因。“事实上,目前社会对这些的认知和能力都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有理论探索、机制建立,帮助大家共同成长。”今年新成立的临平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也这样认为。

专业化,在志愿者和需求方双方均有体现。“供需双方需要专业化对接。”李熠煜举了个例子,一个规模200人左右的会场,假如突发火情,志愿者要如何应对?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完成疏散?假如离开会场的通道狭长,过程中如何避免拥挤……这些都需要志愿者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临场应变能力。

对需求方而言,小到志愿者的统一着装、就餐和休息地的解决,大到会场内外的志愿者资源的分布、服务内容,都需要有认真的考量和合理的规划。

而今,临理志愿服务学院已推出《临平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指引手册(指引)》,完成《大型活动城市志愿服务管理规范》……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此外,目前临理志愿服务学院已开设志愿服务基础、志愿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发展等40余门课程,提供理论和实践训练的同时,也积极去解决每个团队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志”在必得——

因需而动,

让志愿服务提升获得感

原亚莉今年56岁,从西安到杭州定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漂族”。“刚到杭州时,连杭州话都听不懂,我的生活除了帮孩子带娃,就是到处转转,没有朋友。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原亚莉有些骄傲,“现在,小区里很多邻居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帮忙照看。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从一名孤独的“异乡人”到充分融入的“热心阿姨”,原亚莉同样把自己的“蜕变”归功于她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崇文社区的“银杏叶帮帮团”。

崇文社区50%以上家庭有老年人居住,绝大部分老年居民是来杭帮子女带娃的“老漂族”。如何让老人们尽快融入新生活,继而发挥他们的“余热”,让他们感到精神的富足和“家”的温暖?2020年7月,“银杏叶帮帮团”成立了。

“最初我们聚在一起,也就是捡拾垃圾、包饺子、吃粽子、唱歌、跳舞……”银杏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裴生菊说。但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希望‘帮帮团’更规范化,人员更稳定,品牌更吸引人。”裴生菊曾任职过公司的管理岗位,她看到了团队发展的“瓶颈”。

“多亏了临理志愿服务学院的指导和帮助。刚开始,李熠煜教授带着学生们来社区调研,问我们老年人有什么需求。后来,又给我们上课,比如教我们当志愿者时怎么和人沟通,又怎么保护自己。”原亚莉听过李教授4次课,每一次都印象深刻,“你看,李教授教过,我们身穿代表志愿者的马甲,拉链必须都拉上,不能敞开穿。还有,做志愿服务时,最好穿裤子,这样比较方便。”

f1728299a9319b7896888c13115a74e8_resize,w_640.jpg

“在项目的推动、发展中,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了,志愿服务也更长久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裴生菊说。

平安宣传、矛盾调解、安全巡查、民情收集、邻里互助、文明劝导……老人们在做公益的同时,把服务中心当成自己的“娘家”, 在“娘家人”一起“抢单”上岗的生活中,小区也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团队获得了好多荣誉,每次我把这些荣誉转给家乡的老姐妹们看,许多人给我点赞呢。”原亚莉一脸骄傲。

“志”在四方——

盘活资源,

探索社会组织自我“造血”

与崇文社区把“融入”作为志愿服务的重点不同,星桥街道汤家社区是“村改居”社区,“熟人社会”做好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于——盘活资源,自我“造血”。

见到汤家锦绣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娟时,她正和团队成员讨论今年计划要实施的“汤家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运营方案”,他们正尝试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新服务项目。

2020年1月她加入志愿者队伍时,“只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如今,她已经从一名家庭主妇变成了自带公益“眼睛”的策划人。林娟深知,她能力提升的背后,是临理志愿服务学院对她的“充电”,让她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与临理志愿服务学院合作,就是天作之合。”汤家社区党委书记张剑成是土生土长的汤家人,他懂得如何利用熟人社会来盘活资源,他也知道做项目能推动公益活动持续发展、能为社区基层治理加载“柔性引擎”。

“服务是最好的治理。”是张剑成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要探索社会组织自我‘造血’,实现取之于项目,用之于公益的良性循环。”汤家社区锦绣公益团队在专业的培训下,俨然已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支“庞大队伍”。从定向招募到培训,再到定岗服务,汤家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已经形成了完整链条。

目前,汤家锦绣公益服务中心以项目化清单式的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一老一小”、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系列服务活动,志愿者人数已达532人,年运行项目11个,累计服务时长达42000多小时。

“志愿者的笑脸,是杭州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一位被志愿者服务感动的游客曾这样说。在杭州,33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用爱心构筑起杭州这座“志愿善城”。

f48b399ac4254e195788cecb8e58e6a6_resize,w_640.jpg

这些志愿者,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凝聚力量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高了这座城市精神高度。

钱塘快评

让志愿服务跟上时代步伐

郑 晖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志愿服务。

当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深度参与两个维度发展成为必然。

从志愿服务的遍地开花到精准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精细化管理,临理志愿服务学院的创办与运作,无疑是从源头上为志愿服务做一些有辨识度的摸索和探寻。

当“志愿服务”的天然流量能为城市引流,能为城市文明程度持续“升温”,当志愿服务跟上时代步伐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才能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雄英 徐墉 郑晖 刘梦怡 通讯员 俞斌 徐影婷 图/摄 记者 刘悦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