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00后志愿者盛泽韬连续八年参与“最美人墙”值守 30米长的斑马线 他走过上万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02 15:14   

1e68696cb41fae3ae28da00752ac4fa0_zjrb2024050200001v02b006.jpg

5月1日,盛泽韬(中)在杭州延安路平海路口参与志愿服务。 记者 陈晓驰 摄

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大概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十字路口了。

5月1日下午3时,00后盛泽韬穿着亮橙色的马甲,如约出现在路口。他的身边,是120名“最美人墙”志愿者和一波波涌向西湖和湖滨商圈的人潮。这是盛泽韬连续第8年参与“最美人墙”值守。

假期第一天,30万人次。

对这个数字,23岁的盛泽韬有自己的换算公式:30万人次=6小时高强度值守、约100次的队形变换。

这个“五一”假期,路口的“X”形对角斑马线再次出现。行人多了一条安全快捷的通道,但对于“盛泽韬”们来说,多了两条斑马线,意味着跑动的范围变大、能停下的时间更少。

30米外的绿灯一亮,排在中间的盛泽韬一声大喊:“来了!”5米宽的斑马线旁,“最美人墙”志愿者手牵着手,变换队形。一眼望去,亮橙色的“长龙”里,这个1米84的大男孩格外显眼。

整整6个小时,盛泽韬始终盯着过马路的行人,不停地提醒:“请抓紧时间过马路,不要看手机。”只有渐渐沙哑的嗓子、沁出汗渍的马甲和偶尔揉膝盖的动作,透露出一丝不为人注意的疲惫。

过去8年,只要是大型节假日,或是客流“爆棚”的双休日,盛泽韬几乎没有缺席过“最美人墙”;志愿者手拉手的开合间,30米长的斑马线,他来回走了上万遍。

“这次离放假还有半个月,他主动把5天假期全报上了,一天休息都没留。”“最美人墙”负责人、上城区晴雨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沈廷冲说。

“我第一次见到他,才到我肩膀这儿。”沈廷冲比划着说。8年前,一次公益活动上的偶遇,让当时15岁的盛泽韬叩开了“最美人墙”的大门。

“刚来时,他不太说话,在人群中很不起眼。”沈廷冲后来慢慢发现这个男孩很适合做志愿者,“有耐心、能吃苦,心里有团火。”

这团“火”来自被需要。“以前我一直困惑‘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参与志愿服务后,我迷上了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盛泽韬逐渐变得自信开朗,愿意与人沟通。

在参与过“最美人墙”的30万名志愿者中,从学生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只有盛泽韬一人。从最早的回应问路咨询,到客流量攀升后开展“志愿者手拉手”文明交通劝导,他一站就是8年,成了雷打不动的铁杆成员。

记者问他,当“最美人墙”,最难的是什么?“那肯定是问路啊!”答案有些出乎意料。

“去哪儿坐公交?”“厕所在哪里?”“医院怎么走?”……他回忆起8年前上岗的第一天,五花八门的各种问询,一下子把盛泽韬“砸”蒙了。

“我从小在上城长大,自认为对湖滨这一带很熟悉。结果发现,游客的很多问题,是我平时不会关注的。”他意识到,“最美人墙”不只是手拉手这么简单。

盛泽韬想着,要把自己“练”成一张活地图。记笔记、背路线、“啃”交通线路图……甚至附近商场开了什么新店、位置在哪里,盛泽韬都一点点摸索着记下来。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等到学妹卢思瑜加入时,她惊讶地发现,“盛学长”已然是一部行走的湖滨商圈“百科全书”,“游客问的我们答不上来时,拉他来救场准没错!”

寻找走失家人、急救受伤患者、帮助残障人士……“杭州的网红效应,极大地提升了湖滨商圈的客流量,也对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最美人墙”不久,盛泽韬就考出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他和两名队友救助了一位骑电动车突然晕倒的路人,高效的医疗救助得到了交警点赞。“在我们眼里,他不只是‘百科全书’,更是‘六边形战士’。”卢思瑜竖了竖大拇指。

作为上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2015年以来,晴雨公益开展了超400余场“最美人墙”志愿服务,服务游客人数超431.2万人,延安路、平海路口的拥堵指数下降了10%至15%——近30万名志愿者,把“文明杭州”砌成了一道“墙”。

“墙”的一面写着奋斗,另一面写着成长。从最初不到10人,到如今“一呼百应”,怎么做到的?

在盛泽韬的手机里,有一个不停跳出信息的微信群,里面装着300来号“最美人墙”的常驻成员。“不需要上岗服务的节假日,我们就会走进高校宣讲、招募青年志愿者。”他告诉记者。

今年,晴雨公益计划在杭州成立100支“最美人墙”队伍,将湖滨路口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而像盛泽韬这样的“元老级”成员,未来将转型为志愿服务导师,让“一团火”燃成“满天星”。

天色渐暗,十字路口依然川流不息。披上马甲的盛泽韬,又一头扎进了“人墙”中。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褚陈静 李凌婧  编辑:程慧雨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