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 杭州留下老街如何“破茧重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3   

留下,透过庆春桥看忠义桥和盈春桥。

近日,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下古镇综合开发项目推进相关事宜。周扬指出,西湖区正在高标准打造“两镇六街区”,要传承保护历史文脉,让留下古镇在新时代有新活力,着力在西湖区打造更多文化地标。

留下古镇,又称留下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西湖、西溪湿地之间。老街沿着留下河而建,北至西溪路,南至留下河南岸,向西一直延伸到留和路。

沿着老街由北往南走,“西溪且留下”的牌匾映入眼帘。

“西溪且留下”牌匾

这块牌匾大有来头。

宋时,留下古镇被称为“西溪”。据说,宋高宗赵构南渡至杭州,心系西溪,欲将皇宫建于此地。虽然,他后来找了别处,但一句“西溪且留下”,逐字中透露出对西溪的依依不舍。

“留下”一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今年,留下历史文化街区计划“破茧重生”,“留下”更多人。

盈春桥

留下河清冽的水

曾是河畔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留下河上,自北而南,有庆春桥、忠义桥、盈春桥三座古桥。其中,忠义桥,是杭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每次路过留下老街,留下街道茶市街社区的居民洪美玉都要走一遍忠义桥。她说,这里是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别看现在的河面很平静,以前是很热闹的”。

1967年,洪美玉一家七口从天朝庙附近搬到留下大街28号,毗邻忠义桥,推开大门,就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清代《西溪梵隐志》中,对留下有过这样的描写:“方二千亩,居人五六百家,东西其宇,划水相望”。由此可见,在清代,留下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镇。留下河穿镇而过,河东、河西住满了人,约有五六百户之多。

50多年前,留下河还未拓宽,两岸矗立着一排排平房,住在河边的人只要一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河水。这条河,是他们日常用水的主要来源。

盈春桥边的路边菜市

清晨,老街在声声鸡鸣声中苏醒,早起的人会提着水桶来到河边灌水。洪美玉也常常选择在清晨出门,拎着两个白色的铁桶到河边装水。河水潺潺流过,舀一勺冰凉的河水往脸上浇去,瞬时就消除了困意。

就这样,河畔的居民来回一趟又一趟地拎着水桶去河里挑水,直到把水缸装满。

到了夏天,留下老街是街坊邻里的乘凉好地方。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会敞开大门,小孩儿会帮忙浇湿家门口的青石板,铺上一层垫子,大人则端着饭菜出门。一家人席地而坐,开始享受晚餐。

“河边吹过来的风,比电风扇还凉快呢。”洪美玉说。

历史上的留下老街

茶市生意兴隆,商贾云集

自古城邦多因河而兴,依水而建,才生得锦绣风华,留下也是如此。

留下老街不长,走百米就能看到头。穿过老街,依然能看到刻有“沈宁寿昌记墙界”“敦怡堂俞墙界”“王源兴谦记墙界”等字样的界石。

历史上的留下老街,茶市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汇集着众多知名老字号:大兴馆、留香居民众茶楼、蒋同顺糖坊、德昌酱园等。

茶市新村

留下曾是杭州城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洪美玉回忆,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都是旗枪茶采摘、售卖的最好时节。来自留下、转塘的茶农,会把新鲜的茶叶运到老街出售,街上光是茶行就有数十家,供销社也设有茶叶收购站。茶农就在街上席地而坐,拿出几个装着新鲜茶叶的蛇皮袋,摆在面前,供商贩们挑选。

作为茶叶的集散地,留下曾吸引来自上海、天津等各地的商人前来采购。“他们都是坐船过来的,然后在申明亭处的河埠头上岸。”洪美玉说。

“茶馆里更热闹,商贩在等老板找钱的间隙,会在馆里点一壶茶、一盘花生米,坐着听大戏。”离洪美玉家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有一家茶馆。中午时分,远远地就能听到茶馆里传来唱戏先生的“怪腔”。

小时候,洪美玉的父亲不让她出入茶馆,她就跟在茶客身后,悄悄地溜进去,找一个视野最好的位置蹲着,搓搓手,听先生讲上回未完结的内容。讲戏的先生穿着一袭长衫,来回踱步,一讲就是3个小时。

那时候,留下老街最热闹的地方,还有能看戏的天朝庙。每次锣鼓一敲,街坊邻里就搬着凳子往戏台里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徐萌 摄影 记者 夏阳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