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杭州市级文保点,一边是新建高中,文保点搬不搬,这道题怎么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16 14:08   

一处市级文物保护点,该不该为了建学校而迁移?

近日,常年关注文物的张先生给潮新闻记者帮发来一则信息:为了建设一所高中,位于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的市级文物保护点来氏宗堂即将要迁移,并于4月12日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政府网站公示。意见反馈截至4月23日。

根据公示内容,来氏宗堂位于浦沿街道山二村十五间头18号,始建于清代,2017年公布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因年久失修,列入区D类危房。

根据学校建设规划要求,规划在来氏宗堂所在地建设48班规模的浦乐高中,拟将来氏总堂迁移至学校西南侧,对来氏总堂迁移工程进行公示。落款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文物局。

区政府网站公示截图 

张先生觉得,是否可以把这一座古民居原址保留在校园中,“这样既能给学生传达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又能让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

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成危房

每年5月,“来氏”人回老宅相聚

4月15日,记者来到滨江区火炬大道附近的来氏宗堂。

顺着小道一拐,穿过茂密的草丛,入眼处,是一小片的残垣断壁。

高高的人字头屋顶下,是5间西厢房,其中部分已坍塌。顺着西厢房向正房前进的路上,种着一小片的菜地,门牌上悬挂着十五间头19,东厢房因火灾全部被毁。

相对来说,正房保存完整。

来氏宗堂航拍图 俞刘东摄

来氏宗堂航拍图 俞刘东摄

来氏宗堂航拍图 俞刘东摄

正房两层木结构建筑,外有门楼,正反两面各书写“百禄是遒”、“旭景辉凝”。

顺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正房的稍间、次间保存完整。木质主体架构完整,外面覆着一层墙板,悬挂着电风扇、灯泡灯现代设施,摆放着一些家具。房屋原主人搬迁时,房间内除了留下一些生活用品垃圾外,遗留不少颇具年代感的物品—1977年的订婚证书、1953年的结婚证等。

二楼回廊处向下看,能看到整幢房屋的核心区域——堂屋。堂屋是传统中国民居中的礼仪空间,一般涉及在房屋中间,因为平时敞开,也会成为“明间”。

堂屋上,是雕栏画栋的窗棱依次排开,三个整齐划一的龛静静矗立,能看到一些烛台等用品。下方是已经斑驳的喜字,地上摆放贡品台和一些祭祀用品。

来氏宗堂门头 俞刘东摄

来氏宗堂破损的部分 俞刘东摄

来氏宗堂远景 俞刘东摄

来氏宗堂堂屋俞刘东摄

记者在屋内碰到了房屋主人来寿红,快60岁的他说,这所民居有正屋5间、东、西厢房各5间,故称为“十五间头”。它归属于来氏15户人家,家族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就九十七八岁了。他小时候也在这幢老宅出生,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左右,来氏家族会聚集于此举行一些仪式。

街道:有不得不搬的理由

文保:还在征集意见中

2017年,这幢老宅公布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2018年后,来寿红和后人渐渐搬离了这座老宅。

一些老人家在外面买了房子,也离开此处。

来寿红住在附近小区,在老宅的地里种满了一些蔬菜,每天会过来收菜。

这幢老宅的回忆,是来寿红隔三岔五来一趟的原因,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少人围绕着老宅地块附近买房,就希望能时常回来看看。

来寿红不太希望挪动老宅,如果要建学校,希望能有一个既保护老宅又不影响学校的方法。

这幢老屋曾住着15户人家,房子搬迁同意与否也需要15户人家都同意,“我们其实都不缺房子,主要是老宅涉及人员过多,搬迁或者是征迁,都不是一家之言能决定的。”

屋外,80多岁的来寿金慢悠悠地挖土种菜。“我是觉得老宅保留下来很好,能知道我们是有根的。”

浦沿街道办事处区域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修民比较了解事情的经过。

“根据市政府出台的的学校建设规划要求,计划在来氏宗堂所在地建设48班规模的浦乐高中(暂名)。来氏宗堂位于规划地块的中部,且涉及地下开发,不太适合原地保留。”

迁移的可行性经专家论证,打算用拆除和异地重建的方式。比如门楼是整体迁移,砖块会拆除下来编号,迁移到异地后会进行复建,还会恢复破损的东西厢房。

据介绍,东西厢房已征收产权归街道所有,正屋产区归属来氏族人。去年,街道和20多位来氏后人签订协议,“能联系到的都同意迁移”。今年,在山二村粘贴了迁移公示信息,在他们的渠道,尚无接到反对意见的电话。

“来氏宗堂破损比较厉害,学校动工会影响其结构,我个人认为移走是保护它的办法之一。”张修民表示,若是公示后无异议,后面是招标、设计迁移方案,动工等一系列流程,都会进行公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文物局表示,目前该项目还在征求意见期,单位及个人如有意见可以按公示联系方式反馈。对于来氏宗堂最后是否决定迁移,他们还在按程序要求讨论中。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章然 俞刘东 实习生 戴悦悦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