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们正在拍摄。记者 韩晨柯 摄
你拍全家福了吗?
这两天,滨江区滨盛社区里新开的一家“拾光照相馆”火了。这是一家免费照相馆,春节临近,为社区居民拍全家福。
一张张年味儿十足的全家福看得人嘴角上扬,让人直呼“专业”。不过,这家照相馆的摄影师们,都是非专业人士。来拍照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免费照相馆是怎么开起来的?
从无到有只花了3个小时
“滨盛拾光照相馆”在国信嘉园小区36幢2楼。一到这儿,就听到一串串笑声传出来。顺着声音找去,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到了——
一盏比人还高的补光灯,两台闪光灯,后面立着两块白色的泡沫板。一张两米多高的红幕布垂到地上,又往前铺了一米多,上面放了一叠写着“福”字的灯笼、写着“龙年大吉”的正方形纸箱。
这些,都是置景的道具。
一旁的桌子上还有钱串、糖葫芦、中国结、龙头帽、红围巾等,把过年元素“拉满”。
“两个人可以再靠近一点,小妹妹的眼神可以再往外一点。”
只见一位摄影师快速将相机举到眼前,吸一口气,连续按下两次快门,再转头看向左侧的显示器,指着成片说:“非常好。”
拍摄时,一边的造型指导也忙着帮来拍照的人摆姿势。一会儿帮他们整理道具,一会儿调整手臂的高度,一会儿向前举起一条龙当背景,几平方米的地板,被她来来回回地踩到快冒烟。
这原是一间空置的房间,如今被专业的灯光照亮。在这里被定格的一张张全家福,让过年的热闹变得具体了起来。
照相馆里的核心摄影师叫张娣梅,也是社区的一位居民,喜欢拍照。
53岁的张娣梅一头长发,戴着一个白色发箍,穿一件轻薄的浅色针织衫,脚踩一双板鞋,讲话的语速很快,办事利索。傅晶是照相馆的造型指导,也是滨盛社区的党委委员,白衬衫搭配灰毛衣,讲话时,声音柔柔的,但语气坚定。
这两位女性,是拾光照相馆的发起人。这个照相馆从无到有,只花了3个小时。
在这3个小时里,她们经历了哪些事情?
1月24日中午,张娣梅收到了傅晶发来的一条消息:社区想为居民们拍一张全家福。
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干。
当天下午1点多,张娣梅和傅晶碰头,决定先去附近商场的照相馆取经。
从商场的照相馆“偷师”回来后,两个人到小区业委会借到了一个房间,接着又冲到附近的市场,买下了专业的拍摄设备。
当天下午4点,张娣梅和傅晶回到小区,开始装灯架。
“是不是特别快?3个小时,我们把所有事情都搞定了。似乎办温暖的事儿,总能很顺利。”张娣梅说。
照相馆搭起来了,摄影师呢?
傅晶想到了社区学院的摄影班有十几位退休的学员,都学过摄影。她把学员们召集起来,分好时间段,轮流做摄影师。
摄影大军。记者 韩晨柯 摄
“大家都很乐意做这件事情,用上了单反、微单、手机,让每一个来拍照的家庭都有一套欢乐的照片。”傅晶说。
1月30日,照相馆正式开张,限时营业,已经于2月4日下午关门歇业。在这几天里,共有100组家庭光临照相馆,留下了新春全家福。
我把在杭州拍的全家福带回南宁
告诉妈妈我们在杭州过得很好
张莹一家,是在照相馆关门前两个小时才匆匆赶来。
她是一名声乐老师,女儿在上海读研究生,老公在“大厂”上班,平时总是出差。2月4日下午,一家人终于凑齐了。
“他上午出差刚回来,刚好,照相馆空出了一个时间段,我就赶紧拉着他们一起跑来了。”张莹说。
为了更出片,她特地给家里人都打扮了一番。
张莹穿着灰色高领毛衣,外搭一件紫红色大衣,再系上一条橙色围巾。还在读研究生的女儿扎了两个麻花辫,穿着衬衫、马甲,打着领带,很有学院风。老公身穿深色外套,拍摄时借了一条道具红围巾,被老婆调侃“是家里的董事长啊”。
昨天下午,我给张莹打了一个电话,她正在萧山机场候机,即将登上飞往广西南宁老家的航班。今年的“年货”,多了147张全家福照片。
“好多年没拍过全家福了,上一次拍合影,还是我们结婚时,去影楼拍的。”所以,这次在社区照相馆拍的照片,张莹特别珍惜。
老公是湖南人,2002年,夫妻俩带着女儿来到杭州打拼,8年后,正式落户滨江。2023年,女儿考进了上师大音乐学院。
通电话时,明显能听到电话那头的张莹有点着急,因此也没有多聊。90岁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她盼着飞机快点起飞。
“我把在杭州拍的全家福带回家,想告诉妈妈,我们在杭州过得很好,请她放心。”张莹说。
我是从温州嫁到杭州的
以前附近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
现在建起了大商场
2月3日,徐苗苗带着两个女儿走进了“拾光照相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因为她们都穿着汉服,一看就是盛装打扮过的。
摄影师们都很热情,教女儿们怎么在镜头前和妈妈互动。这让徐苗苗觉得,社区里的照相馆,比外面动辄4位数价格的照相馆好多了,“拍得很专业,过程也很开心”。
徐苗苗最喜欢一张照片,是她笑着望向远方,小女儿坐在腿边看向自己,大女儿搂着自己的肩膀,看着镜头。她说,这张照片,让她想起了这么多年来和两个女儿相处时的趣事,还有嫁到杭州后的生活。
“这就是一张照片的生动之处吧。”她说。
徐苗苗老家温州,在杭州读的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国企上班。2013年,她嫁到了滨江,就住在滨盛社区。
她听老公说起过,当年,房子还在装修的时候,附近连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在,附近的滨江宝龙城开起来,周边也多了很多烟火气十足的小店,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你知道吗?杭州最美的樱花跑道就在我们小区附近,我们经常会去跑道上跑步,太舒服了。”徐苗苗很喜欢在滨江的生活。
戴上帽子,奶奶变得萌萌哒。记者 韩晨柯 摄
我是“老杭漂”在杭州10年了
这个城市有我很多回忆啊
“我都多少年没上照相馆拍照了。”
67岁的王永华提高了音调,用北方口音温柔地对我说。
她和老伴儿都是山东青岛人,10年前,老两口为了照顾女儿,先后来到杭州。
“女儿想到外面去闯一闯,高考结束后就报考了杭州的大学,我们当然也尊重她的想法。”王永华没想到,女儿在杭州读完大学,就在这里找了工作,还嫁到了杭州。
为了带外孙,老两口也从青岛飞到了杭州,成了“老杭漂”。
在杭州的这10年里,王永华看着周边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买菜也从要坐公交车去变成了在“家门口”就能买。
这几年,随着外孙渐渐长大,王永华也在杭州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是社区旗袍班的一员,平时还和街坊邻居们打太极拳、跳舞。社区里的这帮姐妹,也算是我的家人。”她爽朗地笑着说。
拍照那天,王永华和老姐妹们各自带着外孙、孙女。她特意穿了一件宝蓝色的毛衣,戴上珍珠耳环,还捯饬了一下头发。
拍完合照,王永华还和外孙单独拍了一组照片。看着小外孙长成了爱装酷的小小男子汉,她颇有感慨:在杭州10年了,这个城市也有我的很多回忆了啊。
社区免费照相馆,年后继续开
2月4日傍晚,伴随着“滨盛拾光照相馆”的灯光全部熄灭,傅晶发了一条朋友圈:“拾光的6天,10个摄影师,100户居民,10000张照片。”
一场新春限时活动结束了,在这6天里,100户新老杭州人走进这家照相馆,留下了珍贵的新春记忆。有的是为了来杭州闯一闯,从而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而留下;有的为了子女来到杭州,成了“老杭漂”,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都在杭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拾光照相馆留下的每一张全家福,让他们想起了在杭州的往事,也让他们在杭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照相馆不会就这么关门。
傅晶说,接下来,照相馆会寻找不同主题,定期开张。年后,先把照相馆的场地固定下来,并且请专业的摄影老师给摄影班的学员们再上上课,“社区还想添置一些彩色打印机和相框,让前来拍摄的家庭能带一张照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