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实“后亚运”文章 推动城市能级向上攀登——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放大亚运效应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专题询问会问答实录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1-17 06:48   

杭州日报讯 2023年12月2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杭州亚(残)运会举办情况及持续放大亚运效应的报告基础上,就持续放大亚运效应、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工作进行专题询问。8位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及2位网民围绕亚运综合效应、城市国际化、城市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场馆综合利用、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旅游业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亚运遗产利用、志愿服务、全民健身等提出询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魏丹英:本次亚运会对杭州未来发展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杭州市民将会在哪些领域有比较明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政府副市长陈卫强: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杭州打造“赛”“会”之城、提升城市能级、弘扬文明风尚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动力,杭州市民从体育氛围、交通出行、城市环境、无障碍设施、文明城市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杭州亚运会留下来的56个比赛场馆、30个训练场馆,不仅是杭州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举办国际比赛、实施体育惠民的重要载体。亚运筹办期间,杭州深化打造“10分钟健身圈”,充分利用“金角银边”建成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3350处、113.1万平方米,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8平方米提高到2.74平方米。通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杭州建成516千米地铁、500千米城市快速路、800千米高速、376千米的高铁,市民出行变得更加便利。通过推进“美丽家园”“花满杭城”等五条风景线、102个重点出彩项目,杭州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颜值再次攀升。近14万个无障碍点位、75条(段)城市道路、3000多千米盲道、1600余座公厕完成无障碍改造提升,让杭州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3.76万名“小青荷”、148万名注册城市志愿者、128万名义警默默守护亚运,广大市民文明出行、文明观赛、文明旅游、文明待客,充分体现了杭州的文明高度和人文厚度。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马多里:下一步在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上有哪些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楼建忠:一是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办好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国际皮划艇超级杯等国际赛事,高水平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构建赛会产业生态,争取更多赛事展会落户杭州。二是构筑产业国际化高地。巩固壮大数字经济优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完善总部经济支持政策服务包,积极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三是建设国际重要交往中心。精心筹办良渚论坛,提升国际化城市辨识度、国际化文化体验满意度、国际消费舒适度、国际人才满意度。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马多里:“后亚运”时期,杭州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市经信局副局长杨晓勇:一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培育认定一批“链主型”企业,高标准建设“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二是深入推动数实融合。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举办为载体,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宽带网络、智算中心、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谋划推进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形成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四是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加大数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加快相关产业政策实施落地,支持举办云栖大会等行业重大活动。

■ 市人大代表徐琼:“后亚运”时期,在加强城市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更好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环境方面,有什么新的目标任务?

市建委主任董天乐:路网建设方面更加关注城市快速路成网,实施道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云城、临空、大城北等重点发展区域内路网加密和区域间互联互通。电力供排水建设更加关注运行效率、运行安全和提标改造。建成千岛湖供水和取水口上移工程,推进甘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方面扎实推进居住区综合改善、产业区聚能增效、城市设施提档升级、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十大行动。坚持产城人深度融合,“留改拆”并举,高品质构建“一带一心六片”大城北空间结构。共富基本单元建设方面高质量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实施第二轮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文钢:“后亚运”时期,杭州如何利用好体育场馆,让场馆变场所,敞开门、不打烊?

市体育局局长杨英英:一是全面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在保留体育功能和赛事功能的基础上,打造“向市民开放+青少年业余训练+单项赛事举办”的赛后综合利用模式。二是注重将场馆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研究制定相关评估办法,跟踪考核提高场馆利用效能。三是研究起草政策鼓励亚运场馆向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健康中心转型升级。同时,拓展数字化服务场景,鼓励入驻场馆的体育类企业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线上交易,优化体育产业供需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江成器:未来5年,杭州市在打造国际“赛事之城”方面有哪些考虑?将会引进哪些国际赛事?

市体育局局长杨英英:完善出台“打造国际赛事之城三年行动计划”,到2026年,初步形成杭州特色赛事体系。深化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大力引进高水平赛事,全力申办2025年射箭世界杯总决赛等比赛,高水平办好国际划联皮划艇“杭州超级杯”等大赛;持续培育国际(杭州)毅行大会等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杭州本地赛事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打造更多“体育+”复合型消费场景,促进体育服务业升级;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绿道体系,构建“10分钟健身圈”。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江成器:杭州在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方面有哪些具体目标和举措?

市商务局局长王永芳:一是出台“杭州市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计划”。二是高水平举办第26届西博会,挑战第三届数贸会易址大会展中心举办,做强两大品牌。三是坚持三化方向。国际化主要提高各类展会、参展企业、参会人员国际化程度;市场化主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办展新模式;专业化主要打造会、展、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会展之都。四是实现四个“25100”目标。场馆设施方面建好大会展中心、国博中心,提升五个特色场馆,每年新增百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品牌项目方面办好数贸会、西博会,提升五大会展品牌,培育行业百个特色会展品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世界休闲组织、世界旅游联盟资源优势,深化与五个国际会展机构合作,引入百个会展项目、机构。特色活动方面优化西博之夜、数贸之夜项目,加大与五大文旅项目的融合,打造百个特色会展旅游消费示范点。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月仙:杭州如何借势“亚运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杭州在打造文旅消费新高地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楼倻捷:一是用好“亚运城市”IP,把亚运标志性场馆设施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和高辨识度的文旅新地标;二是继续擦亮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亚运旅游线路进行迭代升级;三是加快文体旅产业融合;四是加强国际宣传推广,利用中法建交60周年等契机,举办以“人间天堂·最忆杭州”为主题的杭州文旅宣推活动;五是巩固好亚运期间外国游客交通引导、景区预约、消费支付、购物退税等成果;六是继续放大智能亚运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好一站式服务;七是培育吸引年轻人的“潮消费”,做多做优城市漫步“city walk”及“三江两岸”水上游亚运线路等新产品新线路。

■ 市人大代表石仕元:“后亚运”时期,如何结合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让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深化,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市城管局局长林炳达:一是宣传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实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五同步”制度和残疾人代表试用体验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二是聚焦19项示范城市创建重点指标,精准查漏补缺,持续长效巩固;三是扩展数字化无障碍应用场景,鼓励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应用及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四是凝聚社会合力,充分发挥无障碍促进会、聋人协会、盲人协会等团体的作用,引导培育本地无障碍行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竺丽萍: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遗产报告将在何时发布?主要关注哪些方面?今后将如何利用好遗产报告?亚运博物馆什么时候建成开放?

亚组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毛根洪:根据工作安排,遗产报告将在2024年9月30日前公布。该报告重点关注主协办城市在筹办过程中产生形成的遗产案例。主要涵盖竞技体育成绩提高、体育人口增加、“赛”“会”知识积累、“赛”“会”硬件设施、“赛”“会”人才储备、城市科技发展、相关经济发展七个方面。在遗产报告的利用上,一方面将充分固化体育遗产,如规划与出版亚运知识遗产、搭建亚(残)运知识管理平台、建立具备浙江特色的赛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等;另一方面是活化应用体育遗产,如构建沉浸式体育参与场景以促进人的均衡发展,重构更具包容性的媒介环境以实现对遗产的深度开发等。目前,博物馆正在改建提升,力争2024年2月底向市民开放。

■ 网民1:杭州如何进一步擦亮“小青荷”志愿服务金名片,让志愿精神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团市委书记汪杰:一是继续做好“小青荷”志愿者品牌传承,持续放大品牌效应。二是将赛会志愿者招募、配岗、培训、保障、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充分挖掘和总结提炼,出台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相关管理规范、标准,推进成果转化。三是沿用“亚运青年V站”部分站点,并改名为“青年V站”,发动、鼓励周边的企事业单位青年、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继续提供志愿服务,促进城赛联动。

■ 网民2: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让全民健身保持“一直热”?如何将亚运体育精神融入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体育馆、走近大自然?

市体育局局长杨英英:我们将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持续建设、优化提升百姓健身房、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随时随地参与体育运动;广泛组织开展群体赛事活动,开展社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村)活动;提高体育基层治理能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委员作用,提供专业科学的运动健身指导;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体育,构建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实施好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培训等民生实事项目。

市教育局局长钮俊:一是建好学校体育主阵地,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争取让每名学生掌握2-3项体育技能。二是增强竞赛平台的吸引力,扎实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竞赛活动,办好“市长杯”足球联赛,大力发展球类、田径类等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推广轮滑、街舞等亚运体育特色项目。三是努力提升体育公共设施的保障力,持续做实做细向社会开放1184个学校体育场地(场馆)这项民生实事;鼓励支持更多社会的体育专业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低价开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