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需要文明润泽。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高度和发达程度。整洁的环境,便捷的服务,良好的生态,有序的法治,向善的风尚,人文的关怀,温情的治理……这些方面构成了余杭这个文明圣地的精神面貌。
今年以来,余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擦亮“浙江有礼·文明圣地”文明实践金名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文明之姿添彩亚运会,文明参与礼迎八方客。以亚运会为契机,余杭区以“文明迎亚运 我们准备好了”为主题举行大直播活动,全面呈现余杭城市文明大提升的丰硕成果,全面展现余杭“文明有礼”迎亚运的最美风采,吸引超1200万人在线观看。9-10月,余杭区全面践行“人人三小时”志愿服务理念,累计招募亚运各类志愿者20万余名,赛时累计服务观众游客23万余人次,打造了全市唯一的亚运城市志愿者之家,圆满完成余杭区亚运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得到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百余次。余杭作为杭州市唯一代表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会作经验交流发言。
余杭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秉持“强化国际文明对话、提升论坛世界影响”目标,以文化之力开展多样活动增进文明对话,以良渚之名统筹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互鉴,以民心之通启动志愿服务推进文明交融,圆满举办“良渚论坛”,打造文明对话之窗,打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
全民参与 塑造文明大格局
每到周末,余杭街道山西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是热闹非凡。年轻人在这里看书、观影;孩子们在这里绘画、搭积木;老人们相聚在一起下围棋、练书法……只要想参与社区活动,就能在这里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余杭深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本质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当中,建好“文明家园”是基础也是关键。
为此,余杭坚持高标准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区、镇街、村社阵地资源,整合党员管理、志愿驿站、便民服务、特色活动、人才联络、创业帮扶等功能,构建起“1+12+N”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
如今,在瓶窑镇,幸福乡里共同体积极探索全龄友好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形成长者间互助互学、长者与儿童间隔代共融等多种互助关爱模式,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有礼”为民办实事项目;仓前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激活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人气聚集作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各村社里一场场精彩演出接连举行,让群众享受文化盛宴;一个个“百姓舞台”形式不一,让群众展现自我风采。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铺开,群众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是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这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开展文明实践,是余杭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
立足“玉”文化鲜明标识,余杭创新打造“白玉无瑕”好家庭、“温润如玉”好邻里、“玉见文明”好家园“三玉三好”文明实践新模式,形成一套由18项评价指标22项评分细则组成的行动指南和数字化平台,相关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道100余次,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宣传文化领域共同富裕最佳案例。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文明创建牵引作用,实行区管干部包干制度,建立“部门+镇街”双负责制,开展“支部建在点位上”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区内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建设,实现文明实践全民参与。
截至目前,余杭全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区级及以上文明单位206家、文明村镇115个,其中,全国文明单位1家、全国文明村1个。创建区级及以上文明家庭545户,其中全国级6户;区级及以上文明校园48家,其中市级12家。
文明提升 打赢亚运攻坚仗
从“同爱同在”到“最忆是杭州”,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历史留下了精彩篇章,更见证了这个时代昂扬的精神。从秋分开始的16天时间里,一段段关于梦想与希望、激情与力量的精彩故事,令人回味悠长。
作为亚运火种采集、亚运会橄榄球、女子排球赛事场馆所在地,在亚运会筹备过程中,余杭区对照“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办赛标准,围绕高水平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坚持稳步推进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等各项工作,精心打磨亚运会筹办细节。
5月30日,运溪高架文一西路互通全线通车。自此,周边市民从余杭出发到杭州市区、萧山国际机场、火车东站、杭州亚运会主会场等方向都实现“快速路直达”。仅6天后,运溪高架瓶仓互通开通试运行,向南“牵手”未来科技城,往北衔接良渚古城,距离亚运场馆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仅10分钟车程,为亚运会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一座城市要想让人“近悦远来”,必须练好“内功”提升品质,不仅要有纵横经纬的交通,还要有靓丽大气的城乡风貌。余杭全区上下深入开展“我的城市我清洁”行动,举办“和美家园·大家来找茬”“巾帼美家园·焕新迎亚运”比武活动,推进“烟蒂不落地”“卫生死角歼灭战”“交通隔离栏大清洗”等专项整治,快速处理住宅小区问题、各类环境问题、卫生死角,常态化清洗隔离栏、各类道路标识标线等,不仅让城市更美,也让百姓的生活更美。
有“面”也要有“里”,重“硬件”,也要重“软件”。浓厚的亚运氛围、文明风采方能展现出东道主姿态。
“Nice to meet you!”中泰街道岑岭村的电子大屏上,轮播着日常问候用语、亚运服务用语、文明礼仪用语,让村民抬头即学英语。闲林街道闲湖社区众多居民除了掌握“口头”的急救用语,还学习“手头”的急救措施,大家一齐上手实践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操作步骤,希望掌握更多本领,以备不时之需。更不用说“联盟走亲”的文化礼堂中,讲述着余杭故事,传播着亚运文化;“全民健身大讲堂”上,倡导全民健身,涵盖各年龄段;全民运动会赛场上,激战正酣,燃动夏日……亚运元素渗透到余杭百姓的生活中,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有包容开放的胸怀,也有热情周到的服务。
亚运会期间,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场馆内的运动健儿们激情四溢地挥洒汗水,五湖四海的观众们津津有味地观看赛事,赛场外的“守梦人”在赛场外也同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来自中建三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的退伍军人在杭师大仓前地铁站再次“上岗”,为观众提供信息咨询、交通引导等服务。浙江建工浙大校友项目部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常哲宇,一直有个亚运心愿,就是想做亚运志愿者。由于白天需要正常上班,于是他和同事一起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到杭师大亚运场馆周边的“文明驿站”做起了志愿者,为往来的游客发放文明观赛指南。亚运城市志愿者郑玲做着垃圾分类这一“脏乱”的工作,脸上却挂着干净的笑容;杭州师范大学亚运城市志愿者陈贺岗位不断被调整,但却始终有一颗热情、奉献的心……
今年以来,余杭深化打造“人人三小时”志愿服务余杭品牌,全区累计注册志愿者36万余人、数量位居杭州市第一。余杭在亚运场馆周边、热门景区等重点区域建立亚运志愿服务“文明驿站”22个,累计服务游客观众32万余人次;打造杭州市唯一的亚运城市志愿者之家,开展志愿者集体生日、全员志愿风采影像记录等暖心激励活动,让志愿者保持激情饱满、青春活力的状态;圆满完成余杭区亚运赛事服务保障工作,获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
文明互鉴 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良渚文化好似一阵春风润物无声。火种采集地选址莫角山遗址,庄严神圣;开幕式上以良渚文化开篇,吉祥物“琮琮”“飞飞”惹人喜爱;亚运火炬、奖牌、场馆设计等处处彰显良渚文化特色,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沉浸式亮相的良渚元素成为此次体育盛会的文化底色,虽然语言不通,甚至领域不同,但世界对余杭这座文明圣地的欣赏不言自明。
去年12月,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要求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串联余杭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五千年发展轴构建起“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新格局。
不久前,在余杭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再一次被重点提及,要求聚焦以文兴区,以举办首届“良渚论坛”为契机,精细谋划各项重点工作,举全区之力把“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文化之廊、生态之廊、共富之廊、发展之廊。
近年来,余杭以“良渚”之名举办了不少国际性学术活动,为世界留下了诸多文明互鉴的篇章。比如,余杭举办“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在希腊雅典文化中心举行“曙光之约·东方泽国”中国良渚文明主题展,加深了两国对彼此古老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远赴葡萄牙、西班牙、哥伦比亚等7个海外地区公演交响乐《良渚》;荣获2022罗马国际舞蹈大赛舞蹈影像金奖的《良渚符号》;被译配成英语、匈牙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德语等语种的纪录片《良渚》、系列短视频《良渚微讲坛》,在15个国家完成主流化展播,海外覆盖人数近2亿……
就在不久前,84位来自83个国家的艺术家以“艺汇丝路”之名开启了访华采风活动,在集中创作期间,艺术家表现出了对良渚文化天然的喜爱。爱尔兰艺术家Finbar McHugh热衷于冥想,在良渚博物院,他见到了外方内圆的玉琮,当了解到玉琮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Finbar表示极为震撼。创作时,他以玉琮圆孔为画面背景,将代表着能量涌动的蓝色赋予其中,一幅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印象派作品就此诞生。
璀璨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从不会因语言和文化不同而被隔阂。文明交流是一种世界语言,交流互鉴,和合共生,才能创造新的精彩。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余杭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当下,“良渚”二字的内涵早已超出自然风景之美、人文生态之和。作为文化自信的代名词,文明对话的金名片,“良渚”对于文明互鉴的致力正迈向更广阔的大洋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