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台新政保护生物多样性 让万千生灵乐活安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9-19 07:29   

中期评估得高分保护工作居全国前列

在制定《计划》前,摸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老底子”至关重要。

2022年完成的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设立的30项优先行动中,28项进展优良,2项进展中等;10个目标中,8个全面实现,2个部分实现。

“浙江因自然条件所限,生物多样性资源不算特别丰富,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省环科院高级工程师汤博表示。比如,浙江是全国首个“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份,去年全面划定实施“三区三线”(根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个区域,分别对应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一个区域哪里可开发、哪些留给自然生物,都有一把“绿色标尺”。

目前,浙江大地上共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在海域,700多种鱼畅游;在空中,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穿越浙江,全省7个海湾都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补给站点。

中华凤头燕鸥是浙江的夏候鸟之一,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它曾因数量稀少、几近绝迹而得名“神话之鸟”。20年来,浙江各方为挽救这一极小种群作出了主要贡献,目前省内已有3个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地。目前已知的全球200余只总量中,在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宁波象山韭山列岛人工招引地观察到的数量占近85%。

2011年起,浙江对5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系统拯救保护工程;2017年,又率先在国内启动针对29个重点珍稀濒危物种(类)的抢救保护工程。“十年间,浙江一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就地保护’体系,二是建设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圃)等‘迁地保护’体系。”汤博说,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等措施,辅以生态环境改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支持,有效缓解了物种濒危的程度。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丽水、安吉等地开展创新实践,让多彩生物作为绿水青山的一部分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公众谋得经济红利,并激励社会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比如在2014年,丽水建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促进稻鱼米、杨梅、油茶等生态农产品增值溢价;2019年,作为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丽水出具了全国首份以村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还不断开辟生态产权交易、“两山贷”、GEP贷等价值转化路径。

基于基层首创,浙江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省级标准,搭建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包括多彩生物在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作为标的物,显露出不菲的价值。

新的阶段,浙江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意见》指出,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计划》已明确浙江要做生物多样性治理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典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省域样板等战略定位。

GDP与GEP协同增长期待下个十年更多彩

当前,“自然城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大家普遍认识到,必须强化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地位。本次《计划》设定的2030年目标,第一条就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基本实现”。

顶层设计层面,2021年国家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了解到,本次《计划》向15个省级部门和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印发,足见浙江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在总体思路上,《计划》锚定2030年和2035年目标,分四个领域(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全力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水平、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保障)明确浙江要优先做到的30项行动,并且设置了每项行动的2030年目标。

回应“昆蒙框架”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颓势的要求,《计划》在“全力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领域共列出10项优先行动。比如,浙江将优化就地保护网络和迁地保护体系、加强海陆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和防控外来物种等。这些都是一以贯之的工作,力争到2030年,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与“昆蒙框架”做到了精准衔接。

“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水平”领域,不仅回应了“昆蒙框架”可持续制度变革的要求,还要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作出贡献。为此,浙江将着眼农文旅产业、工业绿色转型、可持续消费等开展8项优先行动。尤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提出深化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营的生态资源资产经济管理平台,鼓励绿色期权、生态飞地等生态产品创新开发等尚需创新突破的举措。

目前,浙江已启动丽水、磐安、景宁、象山、安吉、开化、庆元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市县试点工作,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各地能否走出特色路径,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真正将生物多样性融入社会运行体系,还有一段距离。专家们设想,要持续推进专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和刚性;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时,把它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金融机构也要给予倾斜,让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相关投融资……

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还有待完善。《计划》的附录列出了近期重点项目清单,比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工作,就有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正在分头行动,调查区域是否有重合、调查体系是否能贯通?仍面临协同和整合的问题。

浙江已经行动起来,比如,省生态环境厅与省林业局联合印发《生态环境部门与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协作机制》,对于在自然保护地内进行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两部门将加强协作执法。根据《计划》,浙江将更大力度做好执法、宣教、投融资、监测评估、科技人才、国内外合作等10项优先行动,进行全方位支持保障。

期待下个十年,更多生物在浙江“乐活”“安居”。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胡静漪 应磊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