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李晓江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 汤海孺
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 张国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潘海啸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吴伟强
福睿智库首席研究员 周罡
中联筑境总建筑师 于晨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内地地产业务总经理 何家华
杭州日报讯 向江海而兴,杭州钱塘枢纽正以现代整体、轻盈内敛的身姿踏浪而来。昨日,备受杭州市民关注的杭州钱塘枢纽设计方案正式在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亮相,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和意见建议。
杭州钱塘枢纽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杭州铁路枢纽“一轴两翼”体系上的东翼枢纽车站。其以“杭州新门户、钱塘新地标、服务新平台、人才新港湾”为目标,坚持便民实用导向,贯彻“站城一体”内涵,践行“TOD”理念,体现复合建筑、立体城市、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绿色低碳、“站、城、港”一体的特色。
它的诞生,能为方便群众出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起到什么作用?会如何影响杭州的城市布局与未来发展?又将怎样提升钱塘区在长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与产业机遇?本报特别邀请了来自规划、建筑、产业、交通等领域的8位城市管理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空铁联运 内畅外联
推动钱塘区向更高能级跃进
“细数世界级城市,你会发现,从机场出来一定有一条交通快线通达城市重要板块,这也证明了空铁联运的重要性。”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杭州机场高铁的建成,可实现铁路与航空之间的有效换乘,扩大杭州机场的辐射范围,推动钱塘区,乃至整个杭州向区域和国际延展。”
根据规划,杭州钱塘枢纽开通运营后,远期将引入沪乍杭铁路、水乡旅游线、杭州湾南岸城际等高铁、城际线路,实现“高铁+城际+地铁”集中汇聚于钱塘枢纽,在杭州开创了构建空铁联运体系、探索多网融合重要枢纽的先河。
用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的话来说,“该项目有效支撑了杭州城市50公里都市圈空间布局,是杭州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最核心区的‘桥头堡’;串联了城市多层级的轨道交通,连接了航空、高铁、机场快线、地铁,未来还将连接市郊铁路、城际铁路、水乡旅游铁路等,也通过轨道交通连接了其他交通方式,是杭州现有火车站中层次最复杂、形态最全的。它的出现将让杭州交通体系更为均衡合理。”例如杭州机场高铁开通后,未来钱塘区市民再也不用穿城而过到杭州东站乘坐高铁,而是可以通过杭州钱塘站到达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对于杭州进一步加快构建当代大都市格局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内地地产业务总经理何家华表示,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来看,充分利用‘机场+高铁+地铁’交通资源形成立体枢纽,可以形成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产业经济集群,在用好自身资源,实现高铁、机场、港口联运的情况下,原本单一的枢纽经济模式在钱塘区发展成为‘综合枢纽经济’的潜力巨大。”
弹性空间 创新驱动
“站城融合”模式广获赞许
杭州钱塘枢纽位于钱塘区新湾街道、义蓬街道范围内,以“江海扬帆、勇立潮头”为设计理念,取义“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钱塘精神,寓意枢纽与城市互生互荣、蓬勃发展。
“我们叫它‘钱江帆影’。从外形看,它就像一艘在钱塘江上扬帆起航的大船,同时也预示着两岸的繁荣与腾飞。”参与杭州钱塘枢纽规划设计的中联筑境总建筑师于晨介绍,区别于以往的单一功能高铁站,钱塘枢纽以站房为核心,将交通换乘、休闲娱乐、酒店办公等多元复合的城市空间环绕站房组织,弱化了站前广场的概念,形成站城高度融合的枢纽综合体,给市民带来更多场景化生活体验。
在杭州钱塘枢纽,站内即可实现高铁、公交、地铁、出租等公共交通的无缝换乘;垂直可达枢纽配套酒店,满足商务人士餐饮会展住宿等需求;步行3分钟可直达枢纽广场以及站城开发区的商业综合体,衔接城市商业文化聚集地;枢纽还配有大规模城市共享客厅,集运动休闲、出行服务、邻里服务为一体,提高周边居民生活便利性。
高效便捷的立体枢纽模式,赢得了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国华的肯定。“纵观世界级城市,虽然各国站城发展有不同的出发点与侧重点,例如美国——控制城市蔓延、日本——开发收益、欧洲——城市复兴,但相应的研究均证实,‘站城融合’的发展可促进百姓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降低碳排放、促进周边城市物业增值等。”
杭州钱塘枢纽的站房采用“弹性空间”设计,将整体站房空间划分为“进站广厅”“候车大厅”两部分。其中,进站广厅既为旅客提供商业服务,也是钱塘区企业展示产品的舞台,一旦高峰期人流倍增,则可作为铁路候车厅使用。
“创新的设计,不仅‘一站式’满足商务、旅游、购物、会展等需求,也演变成满足旅客复合型场景需求的城市综合体。”吴伟强说,“杭州钱塘枢纽在社区化、紧凑型以及空间立体化的利用上,不亚于杭州西站,可实现通过火车站让交通出行与市民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绿意盎然 枢纽花园
与城市交融共生的办公空间
杭州钱塘枢纽,还是一座融汇了绿色与现代元素的枢纽。
候车厅之间多维度的立体空间,融入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为建筑提供了采光与通风,为旅客带来与众不同的乘车体验。“我们希望打破百姓对固有车站宏大广场的认知,回归场地原本拥有的适宜适度,在慢生活的基调上探寻车站场景的更多可能性。打造一个尺寸宜人的车站景观空间和一个更慢活的生活化车站。”于晨表示,“考虑到钱塘区是产业集聚区,有大量工业园区,在钱塘枢纽的北面又有大量住宅小区,在运动、娱乐、休闲场所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能给钱塘区市民提供生活新去处。”
出站即是城市,枢纽即是花园。
秉承这一目标,杭州钱塘枢纽北侧上盖规划设计了一座户外空中“潮公园”,是国内首个建在轨道上的体育公园,绿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彩虹跑道、足球场、室外轮滑、公园健身、咖啡轻食等多样生活场景;南侧上盖的“潮总部”办公楼拥有高效便捷的办公环境,设计了大约4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与中央花园,将工作场所与生活体验完美结合。
李晓江说:“杭州钱塘枢纽和杭州西站相似,也处在产业密集地区,拥有大量商务出行需求。站房在设计上将面向城市的步行广场,完全让路给行人,采用站台上部开发,一站式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对商务人群将更具吸引力。”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汤海孺对枢纽花园的概念十分惊喜,他说:“这让我联想到了新加坡樟宜机场,运用TOD理念在其候车大厅做了个巨大的瀑布造型,营造热带雨林环境,打造了集购物休闲、住宿餐饮、游乐项目、景观花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这也给杭州钱塘枢纽带来了未来的设想:一方面给站内等候交通的人们提供休闲观景的空间,同时也为枢纽附近的居民、工作人群创造了休闲购物的场所。”
产城融合 数智集聚
带动杭州乃至长三角区域发展
就杭州而言,从杭州东站到城东新城、从杭州南站到南站新城、从杭州西站到杭州云城,每一座高铁站的建成,无一不成了撬动杭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潘海啸看来:“随着杭州的规划和建设,‘轨道上的杭州’正逐步成型,实施TOD开发,是当前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杭州钱塘枢纽与钱塘高铁新城发挥‘枢纽’与‘门户’的功能叠加优势,成为钱塘经济、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引擎。但一个区块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匹配相应的潜力需求,更需要适度提前的全域规划,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开发建设规模、建设档次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
“钱塘区处于G60科创走廊、沿海大走廊交界处关键节点,比邻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拥有大量土地资源,也拥有创新经济、生物医药、科技智造等大量产业要素。以往,钱塘区的北面相对发达,杭州钱塘枢纽建成后,有利于进一步带动南面区块,提升整个钱塘区的经济带。”曾参与过钱塘区建设规划的福睿智库首席研究员周罡,十分看好钱塘区的发展:“未来,钱塘区极有可能成为杭州的‘浦东’,借力杭州机场高铁和杭州机场的优势,区块的‘死角’成为流动的‘金腹地’,与长三角城市乃至全国、全世界交换信息业态,成为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
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民生互通。杭州钱塘枢纽架起通往共同富裕的“快车道”,为杭州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浙江推进“两个先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汤海孺建议:“就钱塘区来讲,智能制造是主导产业,作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不多。未来在钱塘高铁新城板块的打造中,可以把‘城市’的功能再扩大,通过规划一些办公园区、引入一些有规模等级的体育赛事增加人流量,同时将高铁人流量的优势发挥出来,带动城市区域开发,努力将其打造成钱塘门户、空铁枢纽、人才港湾和城市标杆。”
在方案展示现场 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昨天上午10点,家住钱塘区义蓬街道的朱国伟兴致勃勃地赶到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得知家门口的火车站效果图出炉了,他迫不及待想“一睹芳容”。
朱大伯今年56岁,是土生土长的“钱塘人”,过去他乘高铁,到杭州东站需要40多分钟的车程,等钱塘枢纽开通运营后,他开车1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火车站,乘坐一站就能到达杭州机场。在看完杭州钱塘枢纽设计方案后,朱大伯竖起了大拇指:“最喜欢枢纽的外立面造型,很符合钱塘区的特质,弯曲的波浪像极了钱塘江面,银色的外立面格外大气、壮观,真希望枢纽早点落地成为现实!”
今年32岁的裘飞杰也住在钱塘区,对于杭州钱塘枢纽设计方案,他说:“满分10分的话,我打9分,保留1分的空间,是因为还有一份期待。”裘飞杰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为此,他更希望枢纽能配套一些文化公园和娱乐设施,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此外,他认为钱塘区要和钱塘枢纽共同规划、一同成长,“在这个以‘高铁+轨交+地面交通’多维构建而成的‘门户’内,应该涵盖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居民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源,使它不仅是交通门户,更是‘时代窗口’,吸引更多年轻人来钱塘区扎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