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不到60天,步入冲刺阶段的亚运筹办工作开启全速竞跑。7月27日,杭州亚组委举办第二场媒体吹风会通报筹办最新进展——
运动员报名人数达12500多名,规模创历届之最;藤球、手球、排球、足球四个项目完成公开抽签,对阵结果出炉;亚运会竞赛核心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主媒体中心完成基础搭建,约5万平方米ABCD四厅及序厅、约3.4万平方米外围交通场站一体规划,整体空间在亚运历史上首屈一指……
这些数据,让我们想起7月6日举行的省委“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提及的本届亚运会有望创造亚运史上“三个最”:一是规模最大,二是项目最多,三是覆盖面最广。
杭州亚运会创造的“三个最”,意味着什么?
要来3万多人
杭州亚运会的“三个最”,首先是人数:除了已报名的1.2万多名运动员,还有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总规模有可能超过3万人。中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香港等6个代表团运动员报名人数均超过600名。
杭州亚运比赛项目共分40个大项、61个分项、483个小项。其中40个大项里,既有像田径、游泳等奥运大项,也有武术、藤球、板球、克柔术、柔术等代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体育文化的特色项目,还有滑板、攀岩、霹雳舞、电子竞技等近几年兴起、以青少年为主导的新兴项目,为亚洲各国和地区提供展示自身体育文化特色和青春气息的舞台。
此外,杭州亚运会主办城市杭州及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5个协办城市,设有56个竞赛场馆、31个独立训练场馆,同时包括1个亚运村及5个亚运分村,赛事组织复杂程度远超往届。
所以,“三个最”代表着需要更多人投身幕后、服务亚运。
给自己“找茬”
7月26日,在杭州亚运会第二次技术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杭州亚组委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周进强说,自2015年杭州获得第19届亚运会主办权以来的8年间,亚运筹办工作始终高质高效推进,在场馆建设、服务保障、宣传推广、城市提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个最”,是对浙江的考验。
8年间,浙江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贯彻“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举全省之力,众志成城办好这件“国之大事”“省之要事”。
2022年5月起,亚运场馆陆续向民众开放;2023年3月起,场馆开始密集举办“韵味杭州”系列赛。
从媒体吹风会上可以了解到,截至7月底最后一场“韵味杭州”比赛,所有竞赛场馆和独立训练场馆及亚运村和亚运分村的模拟演练已顺利达成。单个场馆都经历了办赛考验,同时叠加了场馆间的联合办赛;训练场馆、亚运村陆续经受多轮运动员、技术官员等的检验。可以说,这场亚运正赛前的“模拟考”,通过全要素、全流程、满负荷的测试,交出了答卷。
这不是一份好答的卷子。比的是赛,考验的是人;竞的是技,考验的是发展动能。
记者不止一次遇到亚运场馆运行团队的演练。这些团队给自己“找茬”是常态。无他,细微处见真章。从竞赛器械的准备到场馆流线的安排,甚至细微到休息室里茶歇零食的补给时间,精确到米,掐算到分。
受延期影响,志愿者招募工作量增加了几倍,从学校师生到培训教练都争分夺秒。最近1个月,近800名亚运颁奖礼仪、升旗手志愿者针对基础仪态、技术细节、流线流程、赛事应急等,进行了系统性、专业化训练。如今,5万名赛会志愿者、142万名城市志愿者已招募到位。
亚运效应持续放大
这些日子,亚运赛事的“抢票攻略”最受欢迎。挟“三个最”的杭州亚运,让人心生“见证历史”的自豪感。
杭州亚运会,是一场城市、民众与赛会之间的多向奔赴。在浙江,亚运效应正持续放大。
按照以最佳风貌、最优环境迎接杭州亚运、亚残运会的标准,浙江全省域开展了“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到社区单元的环境扮靓,城市门户区、主干道路全面优化,街景立面、背街小巷全面提质。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办赛辐射效应也愈发强烈。因故延期后,杭州亚运会开创了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前向社会开放的先例,亚运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全部实现惠民开放。锚定“健身去哪儿”难题,打造的“亚运场馆在线”平台自2022年5月26日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超1300万次,注册用户数达90万,平均日访问量突破4万次,累计产生订单量突破95万单,参与健身人数超950万人次。以体育赛事和场馆为依托,更多人开始享受亚运红利。
杭州亚运会,也是一场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体育和文化的多向奔赴。
对中国而言,杭州亚运会作为一场世人瞩目的大规模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对我国经济实力、民众素质、社会治安、技术水平、环境卫生以及体育竞争力等方面的一次综合检阅。
对世界来说,杭州亚运会更是一次竞技和交流的际遇。远道而来的各国各地区运动员,不仅带着勇夺第一的雄心,更带着交流沟通的美好愿景。